醬香大麴:女人、端午、踩曲、為什麼是端午女人踩曲?

端午、女人、踩曲、為什麼是端午?為什麼是女人?……

其實, 諸多疑問,只有一個看似簡單卻無比深奧的答案: 自然形成。

“曲為酒之骨”,早在4,000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酒麴,使釀酒工藝徹底脫離了“有飯不盡,委以空桑,鬱積成味,久蓄其芳”的原始階段,影響和帶動了整個東方釀酒工藝的發展。

考古發現,茅臺鎮的土著居民一一濮僚人,早在遠古就已從事釀酒活

動。千百年延綿不息的釀酒活動,讓人們得以不停地實踐,總結,再實

踐,再總結。 於是,各個釀造環節的時令選擇、技術要求等等要素,日趨

合理,臻於化境。

端午,田裡的麥子成熟了,顆粒歸倉。 赤水河洪水滔滔,渾濁不堪。 醬香酒生產卻已歇蒸、下窖,基本不用水了。這時,正好可以制曲,以備年底釀酒。

端午之後,茅臺的女人們便忙碌起來,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踩曲。踩曲,是一項強度極大的體力勞動,即使是身強力壯的棒小夥子,踩上兩天曲,腿肚子也會疼得下不了樓。

端午,是天地至陽之時,而女人,是天地間至陰之寶,女人的腳則是至陰中的至陰。 做酒麴用的小麥,是集大地陰精的物產。 端午時節、女人踩曲,可使陰陽二氣在酒麴中交融,達到陰陽和諧。

這樣的傳統,茅臺人堅守了千百年。

廠房的一角,年輕的女工三五成群地往木質的模具裡填滿曲料,然後用腳踩制曲塊。 曲塊最後要踩製成龜背型,四邊緊,中間松,否則就無法進行完全發酵,製成合格的曲母。

在曲倉裡,曲塊用稻草包裹好,再進行40天高溫發酵,之後,還要進行6個月的堆曲。 溼熱的曲倉裡,溫度高達40攝氏度左右,掰開一塊正在發酵的曲子,熱乎乎的,足有60攝氏度。曲倉裡沒有安裝電燈,光線從一扇小小的窗戶裡透射進來,女人們藉助走廊裡的光亮,細心地剝著已過40天發酵期曲塊上的稻草,一股濃濃的醬香瀰漫在曲倉裡。

因為要保持環境高熱高溼, 讓微生物能在全自然狀態下充分參與曲塊的發酵生,所以無法介入現代化的生產手段,例如空調、空氣乾燥器等來改善工作環境。

“端午踩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茅臺釀造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項活著的文化形態的承載者之一,踩曲女工的存在,讓這項傳統技藝得以在現代社會繼續前行。

我是茅臺王二,關注我帶你走進茅臺醬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