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評分9.2,被罵上熱搜的她,卻是很多人的縮影



作者 | Nico


開播3個月後,《想見你》完美收官落下帷幕。

所有懸疑線索,都在編劇的自圓其說中,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沒有狗血,也沒有套路。

表面上,這部劇是個懸疑愛情故事;但深層上,它卻刻畫了一個陰鬱少女獲取自我認同的成長故事。



追劇過程中,許多人都在對比兩個女主角。

大多數人都說想成為溫柔開朗的黃雨萱,去擁有一個勇敢浪漫的璀璨人生。

只有極少數人,會注意到脆弱又感傷的陳韻如,看懂編劇在她身上所賦予的深層思考。

她內向悲觀、自卑抑鬱,為了愛情而說謊騙人,因此被網友罵慘。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討喜、苦苦掙扎的角色,讓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最後她的成長也讓人淚目。

雖然被罵慘,但我真的很理解她啊。


01.家庭的情感錯位,造成了孤僻


自卑孤僻敏感的陳韻如,與周遭社會格格不入。

遇見李子維和莫俊傑之前,她身邊幾乎沒有朋友。



生活中的她,從來感受不到愛。

在她看來,自己從來都是一個不被喜歡、不被在意、可有可的角色。

所以,她才會在天台無聲吶喊:

“我討厭自己,我討厭這個世界。”



所以,她才會在日記中寫下: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拼命地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後等待我的只有隕落。隕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這一切現狀,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她家庭成長中的不幸。

父母“重男輕女”,偏愛弟弟,使得陳韻如長期位居次要,不受重視。

父母分居之後,姐弟倆跟隨母親生活。

父親長時間的缺席,造成了陳韻如情感依託上的空白,變得更加早熟,更加自卑,更加敏感。

只能偶爾從舅舅那裡,填補部分缺失。



母親陪酒女的職業,同樣也給陳韻如帶去了諸多困擾與難堪。

她發自內心地牴觸母親的職業,卻又不願意與其敞開心扉正面溝通。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家庭問題,都如長刺一般,在陳韻如心中越扎越深。

讓她早早看清了成年人的世界:表面上給你選擇,其實根本就沒得選。

一顆想要逃離的種子,就此在陳韻如心中紮根。

如果沒有遇到李子維和莫俊傑,陳韻如或許會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那樣,在逃離家庭之後開啟另一種人生。

只不過那樣的她,或許一輩子都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正視過往。



但此時發生了一個意外。

樂觀開朗的黃雨萱魂穿了她的身體,把她的靈魂困在心裡的玻璃屋中。

因此剛好在無形中,為陳韻如打開了上帝視角,讓她看到了身邊人的愛。

弟弟愛她,媽媽愛她,莫俊傑也愛她。



只不過,除莫俊傑之外,其他人的愛,都愛得太過自我。

多數時候,他們給她的愛,都沒有建立在理解之上。

也因此使得他們的愛,失去了本來應有的分量。

比如,弟弟為了不讓父母偏袒自己,故意假裝叛逆,讓家人去喜歡乖巧文靜的陳韻如。

出發點是極好的,但一旦踐行起來,卻似乎又常常陷入烏龍。



透過黃雨萱的介入和溝通,我們才可以清楚地看到,陳韻如家庭內部所呈現出的“不相通”。

這種不相通,主要源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真空和溝通的沉默——

雖然有血緣作羈絆,但他們彼此內心的距離,卻依然遠隔宇宙。



02.失意的愛情,帶來的徹底否定


黃雨萱開朗活潑,陳韻如沉默寡言。

兩極的性格,造就了他們截然不同的人生境況。

她們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喜歡上了一個名叫“李子維”的男孩。



可她們表達愛的方式,看起來卻又是那麼的不同。

17歲的陳韻如,在生日當天,鼓起勇氣向李子維告白,結果卻遭到了對方拒絕。



27歲的黃雨萱,魂穿之後跟李子維調侃。

她說自己從來不會主動告白,只會想辦法讓對方喜歡上自己,等著對方來向自己告白。

結果,李子維就真的愛上了黃雨萱。

於是,17歲的陳韻如,就這樣被27歲的黃雨萱給打敗了。

對當時靈魂被困在心裡、看著這一切發生的陳韻如而言,簡直是個巨大的打擊。



《想見你》裡,每個角色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BGM。

屬於陳韻如的那首,名叫《逃》。

歌詞極其貼切的道出了陳韻如的心聲:


我怕

我怕沒有資格

我怕沒有選擇

我怕我不值得

最怕

怕誰又離開

離開不再回來


詞句之間,盡顯卑微,配上低沉的語調,聽起來更是宛如囈語般的傾訴。

這首歌第一次出現,是陳韻如向李子維表白的當晚。

正是那一晚,陳韻如第一次遭遇了魂穿。

大膽表白的她,不但被拒絕,而且還突然遇襲被另一個女孩佔據了身體。

簡直是再悲慘不過了。



看劇過程中,不少觀眾都產生過這樣的疑惑:莫俊傑明明也很好,為什麼陳韻如不喜歡他?

在陳韻如最黯淡、最失落的時候,只有莫俊傑一直傾聽、關注著她。

在陳韻如被黃雨萱魂穿之後,也只有莫俊傑一直關心原來的陳韻如去哪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莫俊傑和陳韻如其實是同一類人。

他們都是主流眼中的異類、邊緣人。

由於右耳失聰需要佩戴助聽器,莫俊傑小時候時常遭受霸凌,被周圍人冷嘲熱諷。

多虧遇到李子維,才讓他在黑暗中看到光亮,變得溫和柔軟。

因為太過相像,所以他能對陳韻如感同身受。

也因為太過相像,所以陳韻如才和他難以契合。

針對這個疑問,女主的演員柯佳嬿也曾做過解釋:

她不是看不到,只是沒有相同的心情可以回應。



越是被黑夜包裹的人,越是嚮往陽光。

而開朗、熱情、自信的李子維,剛巧正是陳韻如所缺失、遺落的那部分人格寫照。

熾熱耀眼,如暖陽一般。

所以在被困十幾集、終於拿到自己身體主導權之後,為了得到李子維的愛,為了品嚐從未嘗試到的“得到”的滋味,她決定將自己偽裝成黃雨萱。

為了討好喜歡的人,甘願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一如她告白時所說的那樣:“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變成你會喜歡上的那種女生,然後你可以像我喜歡你那樣的喜歡我。”

可小心翼翼偽裝的她,最後卻還是露出了破綻。



這樣的她,不但讓李子維厭惡,而且也讓觀眾厭惡。

直到這時,她才終於清醒地發現:

原來,人人都愛黃雨萱;

原來,沒人在乎陳韻如。



03.永遠迎合不了的社會期待


在落差和絕望之中,她瀕臨崩潰。

直言到:“我跟你們一樣,也不喜歡以前的自己。”

一語中的。

其實,最討厭陳韻如的,就是她自己。

是她的自我厭惡,導致了一切的格格不入,也導致她難以接受愛情的隨機性,容易因失敗而更加自我攻擊。

這種疊加的厭惡,是有外部原因的:

早年的缺愛讓她種下了自卑的種子,青春期的愛情又給了她致命的打擊。

如果一個青少年無法從外部得到認同,就只能承認也許是自己值得被討厭。

而通過她的這種自我厭棄,編劇順勢引出了《想見你》所探討的核心議題——自我認同。



無法認同自我的人,往往都會在內心深處,對自己抱有這樣一份期待。

他們在嘗試自我改變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這樣一個自我否定的怪圈:

無法建立自我認同,更得不到社會認同;

得不到社會認同,就更無法建立自我認同。

陳韻如身上最大的衝突,不是她對李子維的愛而不得,而是她自我意識與社會期待之間所產生的激烈衝突。

在她崩潰走向自殺前,她說了這樣一段話:



把她一路以來的內心痛苦,都宣洩了出來。


04.放低期待、自我認同才是救贖


在劇的最後,陳韻如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她跳樓之際,黃雨萱魂穿了過來,把陳韻如關進了內心的玻璃屋,並且用鏡子和她說話:

你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而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這些期望和失望,在陳韻如身上很好理解。

現實生活,往往和影視劇一樣,同樣也都有主角、配角、龍套之分。

像李子維、黃雨萱這樣的男孩女孩,似乎生來就是主角,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而像莫俊傑、陳韻如這樣的男孩女孩,因為過去經歷帶來的自卑,常常淪為配角甚至龍套。



對自我缺乏認同的他們,總是會不自覺地想隱蔽進人群,成為世界上的透明人。

他們之所以如此選擇,不是源於他們對世界的厭惡,而是源於他們對這個世界保有太多期待。

在內心深處,他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懷與喜歡,他們也會笨拙地改變自己,努力變成他人所期待的樣子。

只不過,在別人看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在他們眼中卻難如登天,怎麼也做不好。

於是,迎合社會和期望落空,成了常態。

好在聽完黃雨萱的話之後,陳韻如幡然醒悟:

原來自己最好的改變,不是變成他人所期待的樣子,而是與自己達成和解,享受當下,珍惜身邊人。



就此,她完成了內心的成長,整個狀態也不一樣了。

“配角”一旦不把自己當配角,她就已經重回了主角的位置,成為自己人生聚光燈下的亮光。

而這部劇的寓意,不止於此。

回看整部劇,她在心理上先後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孤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二、迎合,為了愛情討好他人

三、崩潰,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四、和解,走出困境悅納自己


整個過程非常不容易。

而陳韻如之前的糟糕絕對不是自己一個人造成的。

在社會既定思維中,人們總是將開朗樂觀、積極向上判定為好,將自卑內向、沉默寡言判定為壞。

這對很多人而言是一種傷害。

編劇用陳韻如被魂穿、對比的撕心裂肺,來告訴大家這種傷害很大,讓人很痛苦。

同時,也用最後的和解,來告訴陳韻如們,你們不必因此自卑,你們完全可以自我悅納。

所以,藉此劇和此文,希望這個世界能有更多元的審美。

也希望所有的陳韻如們,都能在時間的長河裡,坦蕩擁抱自己,安心擁抱世界。


作者簡介:Nico,敬這個莫名其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