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濟南也曾有一座“金山寺”,而且經常“水漫金山”

提起金山寺,人們都會想到《白蛇傳》中白娘子、小青與法海大戰的地方,“水漫金山”的傳說也讓金山寺舉世聞名。而在濟南,也曾有一座金山寺,而且是經常的“水漫金山”,可以在濟南戰役中毀於戰火。

金山寺遺址

濟南的金山寺在護城河解放閣下的白石泉東側堤岸上,現在鑲嵌著一塊“金山寺遺址”石碑,高1.8米、寬1米,上面用隸書鐫刻著“金山寺遺址”五個大字,下端浸在水中,下端右側還有一個金山寺外觀白描線刻圖案。這塊石碑的前方有塊大石頭,之前的金山寺就在這塊大石頭上。

河裡這座小廟就是金山寺

  濟南“金山寺”真正的名字叫“龍神廟”,始建於元代,高僅一人有餘,乾旱的時候,人們常在這裡祈雨。因為“龍神廟”建在護城河中的石頭之上,本身又很小,每到雨季,河水上就會漲漫上巨石,遠遠看去就好像浸在水中一樣,真是名副其實的“大水衝了龍王廟”。於是借用“水漫金山”之說,將龍神廟戲稱為“金山寺”,從此龍神廟便有了“金山寺”的別稱。

濟南戰役時,金山寺毀於戰火

金山寺的北側就是現在的濟南著名建築“解放閣”。這裡在清末時屬於濟南府城牆東南隅魁星樓,護城河中的小廟為金山寺。舊說此處是“龍脈”入城的地方,最初在城牆上修了三間樓房存儲武器,以備城防。清道光五年(1825)十月,改建為“魁星(主宰科舉的神祇)樓”,俗稱“角樓”。


濟南金山寺

民國以後改建為西式平房,設為“氣象測候所”,1948年秋,解放軍從這裡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防守,進入城區,一舉解放濟南。1959-1986年,斷斷續續修建成為解放閣,成為了濟南的一處標誌性建築。


如今的解放閣。圖片右下角位置即為當年金山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