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我國最長壽的中科院院士,出生於清朝,留學回國為國家做貢獻

眾所周知,中國科學院雲集了我國最頂尖的科研工作者,“中科院院士”這個特殊的群體裡,隨便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段傳奇。而小編今天要聊的這位院士,被譽為中科院的“活化石”,他自清朝光緒年間出生,橫跨民國、新中國直至現代,堪稱是我國最長壽的院士,同時,在科研上,他也斬獲眾多不可思議的成就,他就是貝時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0月10日,貝時璋出生在浙江鎮海縣一個小鎮上,祖輩打漁為生,到父親這一輩,則做了德商洋行的一名職員。貝時璋12歲開始外出求學,清宣統三年(1911年),貝時璋在當地一個修學堂學習;到民國二年(1915年),貝時璋又赴湖北漢口德華學校學習;民國八年(1919年),貝時璋下定決心從醫,報考了上海同濟大學(那個時候還叫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兩年後,同濟大學醫預科畢業,貝時璋遠赴德國留學,先後就讀於福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圖賓根大學。

德國留學這段經歷,對貝時璋非常重要,他接觸到以前學不到的知識,也見識了以前見不到的科研設備,他在導師指導下做實驗,學習了最新的顯微操作技術,還發表論文《醋蟲的生活週期》。民國十八年(1929年),拿到圖賓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的貝時璋,選擇回國。回國之後,貝時璋很長一段時間在浙大工作,期間與女教師程亦明女士結婚。在浙大,貝時璋既在教書育人,同時也苦心科研,有了很多重大發現,發表了多篇論文。

貝時璋主要研究包括動物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再生、中間生、性轉變、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類動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關於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被譽為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1949年6月,貝時璋參與創建中國科學院,同年11月,中科院成立,貝時璋此後又在中科院工作,1955年,被聘為中科院院士,這一年他也以中國科學家的身份,出訪十多個國家進行科研交流。

貝時璋先生一生都在為國科研,為國奔走,他頻繁出國學習最新技術,回國加以推廣,推動中國科研事業進步,他還組織開展“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對中國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事業做出傑出貢獻。他擔任過的職位很多,包括:浙大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主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等。

說起生活習慣,貝時璋先生最喜歡抽菸,他在德國留學時開始抽菸,一直抽了60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一說戒菸,就真的戒了。不過他的身體很健康,直至2009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歲。一位清朝出生的老人,竟然看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非常少見,更值得關注的是,貝時璋先生一生為國,都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他學成回國時,是中國最困難時期,讓人不由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