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紅事請了才去,白事不請自來!農村人才有的默契與規矩,很有道理

小時候一直不是很懂,為何村裡大小事情,誰家有酒席都會來請媽媽去做飯。

那時候一直覺得媽媽虧了,白白給別人家做了苦力。

但長大後才發現,農村很多時候其實都是不計較的,而且在他們看來,別人能找自己去做飯做菜,也是對自己廚藝的肯定。

我媽媽還覺得,別人家有事情能幫就幫,畢竟以後自己家也會有事情,比如子女結婚生子什麼的。

媽媽的顧慮是,別人找自己的時候,自己推脫,等到自家要辦事情的時候,別人是不是也會這樣對自己?

所以只要別人找,媽媽總是會起早貪黑幫人家把事情吩咐妥當。

而說到農村辦酒席,那就是件大事了。

裡面有很多常人不知道的規矩與習俗,如果壞了規矩,是會被人恥笑和討厭的。

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農村辦酒席,紅白事請人以及送禮的規矩!

紅事請白事到

這句話完整來說就是“紅事請了才去,白事不請自來”!

這裡說的紅事和白事,其實就是喜事和喪事的意思。

農村有個習慣,有喜事,比如嫁娶的時候,新人雙方都會穿上紅衣服,代表喜慶,因為他們覺得,紅色就是美滿與喜悅的象徵。

而喪事之所以稱為白事,是因為農村但凡有人去世,人們就會披麻戴孝,頭上纏著白色孝布,親人還會穿著白色孝衣為逝者送喪,所以白色稱為喪事的主色調,自然也有了白事之說。

而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農村紅白事的一個默契和規矩。

當別人家有喜事,都會提前安排做菜的、抬桌子、上菜等事宜的人,反正就是一切事宜都會提前安排好。

比如文章開頭我說到的,別人家有喜事,都會提前一天提著禮物(我家那邊的習俗是:毛巾和炒米)來登門拜訪。

在確定好人員後,前幾天就只是這些受到邀請的人前去幫忙,其他人是不需要去的,不然反而壞事,還很尷尬。

等到正酒的時候,各就其位,酒席才能正常進行,不至於亂套。

所以這就是白事請才去的原因,一切都是為了讓酒席能穩妥地進行。

而白事的話,就屬於突發情況了。

因為人們都會提前計劃好哪天結婚、半滿月酒等等好事,這些是可以預期的,也能提前安排。

但喪事,卻往往是不可預判,來得會很突然。

在農村,尤其是老人去世後,都會有個“報喪”的習慣。

這個儀式就是,老人去世後,要敲鑼打鼓(我老家是放鞭炮),村裡人聽到就會自動前來弔唁,幫忙主人家準備老人的後事。

而且因為喪事的不可預期,主人家往往也是手忙腳亂,毫無頭緒的,根本來不及提前請人。

所以知道主人家事情的村民都會主動幫忙做事,而且親人去世,主人家孩子要守靈,心裡也不好受,大部分的事情還是得街坊鄰居幫忙。

村民們願意幫忙的原因其實也是想為自家積累一些人緣,畢竟,誰家都會有老人去世的一天,說白了,自己也會老,也有去世的一天,現在幫忙送別人,以後才有人願意來送自己。

所以大家也都沒覺得有何好晦氣的,都會願意來幫忙,這也是“白事不請自來”的原因。

喪不後補

這個習俗不是每個地方都一樣,各個地方還是有所差異的。

這句話其實就是說,比如人家3月份有老人去世了,你正好沒在家,可以拖人送份子錢,或者就不送。

當你4月或者其他時候回來了,卻不可以再補上份子錢。

喪不後補,就是一切喪事,事後都是不可以補上份子錢的,你可以找人代送,也可以不送,但就是不可以事後補上,這是對主人家的不尊重。

但相反的是,喜事卻可以。

比如人家夫妻兩結婚的時候你沒能參加,等到人家小孩出生,擺滿月酒的時候,卻可以將之前人家結婚的份子錢一起補上的。

因為喪事是不幸的,過去了就過去了,就不要再提起,補份子錢只會讓人家重新想到逝去的親人,無疑會讓人家再痛一次,這樣做十分不厚道。

但喜事卻不一樣,好事情延續下去是很多人都期許的,所以事後送上祝福,這倒是可取的。

其實以前的農村遇到大小事還是很齊心的,街坊鄰居你家幫忙我家幫忙,和和氣氣的,熱熱鬧鬧的。

但現在的農村,很多人家結婚或者滿月都喜歡直接去餐館訂餐,少了以前的儀式和鬧騰,村子裡的人們也少了很多交集,大家的關係也遠遠沒有了以前那麼好。

人與人的關係在不斷疏離,其實已經是現在社會的走向,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人情味越來越淡薄,除了錢和利益,大家似乎不走也沒關係。

哪怕是知道,其實也無能為力吧。

好了,那麼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農村習俗與俗語呢?對於文章的這兩個習俗還有何看法呢,都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