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最難過的是,這麼好的國產片沒人看

最近王鳳雅小朋友的事件在網絡上掀起了莫大的波瀾。

小猩和同事們討論這件事,發現大家生氣的最深的原因,不過是終於發現自己被騙了。

為何說「終於」?

那是因為其實網友們經常被騙,只是騙得更徹底,或者是自己選擇性略過,大部分都沒有揭開罷了。

於是開始驚訝,我們又是從什麼時候起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去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

這是官方數據,但放眼看身邊,或許你會發現,大部分人過去一年可能連一本書都沒看過。

不僅僅是國內如此,全世界都有脫離書籍的趨勢。

最近,美國abc電視臺做了一項調查——

將近四分之一的美國人,

一年都沒讀過一本書

日本一項調查也指出,當地53%大學生不看書。

作為知識精神的載體,書籍,越來越少被人觸碰。

我有理由相信,因為沒有書,久而久之,群眾失去了思考的技能,人云亦云,從不質疑。

在這樣的氛圍下,一部關於「書」的紀錄片橫空誕生。

它理所當然的沒有獲得大量關注,豆瓣不超過1000人打分。

但它卻依舊成為愛書人的寶貝,依舊給了平常人再次愛上紙質書的機會。

《書迷》

Being A Book Fanatic

這是為數不多小猩只聽名字就發誓必看,只看

30秒片頭就愛上的紀錄片。

可惜的是,這部拿下豆瓣8.5高分的國產紀錄片,看過的人少之又少

片子總共只有4集,每集也僅有25分鐘。

故事淺嘗而止,但看過的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感觸:太短了,不夠看。

4集節目分別描述了:

一本書的誕生、書店風景、淘書迷的地圖,以及販書人的故事。

1

“紙質書永遠不會消失的”

說出這句話的人,叫朱贏椿

在職業生涯的前15年裡,他做了無數的教輔書設計。

直到有一天,他看著滿架子的教輔書,有點震驚有點厭倦又有點難過。

因為這些書的擁有者,在考完試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們撕掉。

他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沒有意義、讓人憎恨的事。

他決定辭職,開一家書籍設計工作室,做讓人喜愛的書。

於是,「書衣坊」誕生了。

籬笆,竹門,石牆,烏簷和天井。

一間廢棄的印刷廠,變成了一座蟲棲鳥鳴的世外桃源,安靜的,遺世獨立般佇立在那兒。

而每天光臨這個院子的,是各種各樣的昆蟲。

朱贏椿對這些蟲子格外愛護,每天花大把時間觀察它們,看它們吵架、嬉笑、打鬧。

最後,做成了一本《蟲子旁》

可愛的是,書的封面粗粗一看並沒有任何與蟲子有關的設計

唯有湊近細看,才會發現書封下隱藏著一些蟲子的觸角,隨後掀開書封,原來蟲子都躲在裡面

為書瘋狂的人,內心才生動有趣。

這本書獲得了2017年「世界最美的書」銀獎,並被大英圖書館永久收藏。

同樣獲得世界認可的,還有《不裁》

這是朱贏椿把書的設計做到極致

的一種體現。

書中的紙張每兩頁相連,讀者必須裁一頁,才能看一頁

如此看完後,切口會浮起毛邊,整本書又擁有了另一份不一樣的質感,成了獨一無二的,你的書

這本書最終入選「2006年中國最美圖書」,次年獲得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銅獎。

然而,在朱贏椿設計的眾多書中,小猩最喜歡的卻是一本樸素的《平如美棠》

作者饒平如是一位87歲的老爺爺,2008年,妻子美棠離世。老爺子開始用畫筆記下倆人的愛情故事。

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悲歡離合戰亂疾病。

面對一本這樣擁有豐沛情感的書,朱贏椿收斂起設計,最大程度的展示內容。

他按照老爺子「顏色豔麗一點」的要求,給書面用了濃濃的正紅色。而書名的題字、中間的海棠花,都由老爺子親筆撰畫

成品一出,全然是老爺子的氣息。

2013年出版後立馬火爆,到2017年為止,售出20多萬本,加印十幾次。

並且還在法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相繼出版。

短短兩個月,獲得法國亞馬遜「中國」分類的銷量第一名。

這,便是書籍設計的力量。

它讓一本書的內涵溢出表面,也讓紙質書有了電子書無法替代的價值。

2

一本書的誕生需要作者、設計師、編輯的多方努力,然而在它出生之後,卻總是顛沛流離,在一個又一個的人手中傳閱、寄宿、最後找到歸屬。

這其中,發揮最重要的作用的,便是「淘書迷」

史航,既是創造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著名編劇,也是微博大V、主持人、演員,但他最鍾愛的角色,還是「讀書人」

他說:

“一個人自以為自己在堅守什麼、追求什麼,其實都是在打發時光,只是找自己最滿意的方式。

對我來說,買書、讀書、抄書、推薦書,就是最滿意,打發時光的方式。”

他淘來的書,滿滿當當堆滿了2間200平米的房子。

常常有人問他,這裡有多少書你數過嗎?你又看過嗎?

他卻回答:

“我頭頂的星空我沒有數過,我又不都看得見。”

問得細緻了,他還說:

“對我來說,有的書是看好幾遍,每年看一遍的交情,有的書就看一遍,半遍,幾行,幾頁的交情。也有的書,只是在書店裡摸一下它的交情。”

這番感受,道出了多少

同道中人的心聲,也只有同樣嗜書如命的人才能知曉。

事實上,作為淘書迷來說,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舊書裡別人的痕跡

比如書中的簽名

“讀其書,如同見其人,再見其簽名,又好些比別人又朝他多跨了一步”

是為「神交」

比如書面中的故事

史學家週一良先生在自己的一本書上曾寫著“供批判用”,內文還藏了一頁毛筆字。

這本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兜兜轉轉,落到了史航的手中。

至此,他年老後不得志,一生空空落落的悲切才得以被人知曉。

又如意外的收穫

一名淘書迷曾在一箇舊書店裡的甩賣區,發現了一本

範思平翻譯的《老人與海》。

範思平是誰?

張愛玲。範思平是她曾經用過的筆名。

這本書,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本《老人與海》。

如今還能在市面上見到的,可能連10本都不到。

其實,許多淘書迷淘書,並不為每次都要有什麼收穫。

或許只是想聞聞新書、舊書的味道;

或許只是因為驅車淘書的路上,海風從山底吹上來,路邊的芒草剛好隨風飄蕩。

在功利的世界裡,這是難得的清新。

因而書迷們也心甘情願,被書以及書帶來的一切,所蠱惑。

3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是想讓人知道:

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

但如果你愛書,愛字裡行間的閃耀著的人類智慧,愛書籍流傳過程中攜帶的故事,是一定不會辜負你的

書,作為這個世界知識、精神、智慧的最重要載體。

人們看它,保護它,

它也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保護著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