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詞人,他的詞潔淨、明快,感情真摯,用最簡單的詞、最易懂的字卻能傳遞一種讓人意蘊深厚的意境。

這是一個溫柔多情的男人,讀他的詞於春花秋月之中,總能讀出一懷思緒、一份柔軟,一份在心底下壓抑不住的多愁善感。

他其實還是一個善良、寬厚的人。雖然生在帝王家,但他無心政治,如果不是他的幾個哥哥意外死去,他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種摸樣。但是,當大任在肩的時候,雖然沒有雄才大略,但他一直善待著他的臣民。即使投降,也不願百姓遭殃、生靈塗炭。

很多人說,他是個奢靡的皇帝,在他的舞文弄墨中,朝政日益頹廢,江河日下;很多人感慨於他錯生在帝王家,徜若不是如此,人間應該會多多少華美豔麗的篇章;很多人感同身受他失去家國的屈辱和去國懷鄉的憂傷;很多人則唸叨著他和大小周後的愛情故事,在他的感情世界裡尋找他最自然最淳樸的模樣。

這就是李煜,一個庸碌的皇帝,一個絕代詞人,一個讓人感嘆不已的人。

李煜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幸福和幸運的。他是南唐國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在他的心目中,無論怎麼著,皇位也與自己無關。而且他受父親李璟的影響,從小就對詩詞歌賦之類的非常感興趣,對政治毫不上心,一直在過著一種錦衣玉食、風流瀟灑的生活。如果歷史就這樣平淡地走過,李煜很可能就是一個對詩詞、音律有著極高成就的王公大臣而已,他的人生中就沒有了那麼多的愁腸婉轉、哀婉悽絕。對他來講不知是不是幸運,他前面的四個哥哥相繼夭折,讓他一下子成為皇位的第二順位繼承人。而他的大哥太子李弘冀則因為他長有“重瞳”的緣故,一直對他百般防範和猜忌,唯恐他這個面相奇異的弟弟篡奪了他的繼承人之位。但歷史就是這樣狗血。想得到的偏偏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偏偏就送上門。也許是壓力過大,也許是命不該有,他的哥哥李弘冀忽然一日暴病身亡,而李煜則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南唐皇位的繼承人,並且在公元961年6月,其父李璟去世以後,順利繼位,成為南唐後主。那年他才25歲。

即位後的李煜一方面延續了遵循了其父親的對內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特別是對趙匡胤謙恭有加,謹慎侍奉,讓人民免受了刀兵之苦。從這方面講,他並不是一個昏君,而是一個善良的人,也是一個值得被他的臣民銘記的人。但是既然作為一個皇帝,就應該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就應該勵精圖治、帶領國家走向更加的繁榮和富強。然而,作為一名無意於皇位的人,他的骨子裡有著文人的風流倜儻和柔美多情,卻沒有一代雄主的治國安邦之策。更因為與人為善心態的時時閃現,也缺少了應有的居安思危,面對當時北宋的虎視眈眈,沒有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而是把絕大部分精力投向了琴棋書畫、投向了詩詞歌賦、投向了奢靡享受,當起了亂世之中的太平天子。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這首《木蘭花·晚妝初了明肌雪》滿是他與大周后的郎情妾意;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這首《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是他鑑賞書畫時的清麗雅韻之作;“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這一首《浣溪沙》更是其奢靡生活的一種寫照。那時的李煜,既是一個九五之尊的皇帝,更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才子,更是一個風流多情的翩翩公子。那個時期他的詩詞中滿是華美的生活,滿是柔情蜜意,滿是春花秋月,滿是小資情調。就在那十年的快樂時光裡,他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富家公子,又似一個風流倜儻的文人,沉醉在詩詞、書畫和音律的世界中。他和他的國後周娥皇修改整理已經失傳近二百年的大唐帝國文化強盛標誌的名曲《霓裳羽衣曲》;為了欣賞舞蹈,發明了讓中國古代婦女受盡折磨的“三寸金蓮”;更是在大周后病重的時候,勾搭上了自己的小姨子年方15歲的小周後。他寫得那首著名的《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就是他和小周後偷情的真實寫照。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幸福的生活總是那樣短暫。狼不會因為羊的善良和溫順就善罷甘休。就在李煜在金陵城中花天酒地、盡情享樂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在滅掉了一系列對手以後,開始向李煜動手了。沉浸在幻想和溫柔鄉中的李煜無力抵抗,兵敗如山倒。城被圍之時,本想自焚殉國,可思前想後,覺得自己還年輕,就這樣離開人世有些可惜,便放棄自殺的念頭,率領群臣開門素服出降,開始了亡國之君寄人籬下的日子。臨行前,他寫下了那首飽含著慚愧與羞辱的《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當他的乘舟北進汴梁城時,他知道永無再返故國之日,痛定思痛,提筆再作一首亡國詩:“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門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間坐細思量。”經此大變,李煜驀然驚醒,他再也不可能是自由自在、瀟灑多情的皇帝了,相伴他的很可能就是失去了自由被軟禁起來的生活,家鄉、故國很可能就此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從此他的文風大變,亡國之痛、思鄉之愁、軟禁的惆悵躍然紙頭。此時的李煜,不再是那個只知道花天酒地、良辰美景,而不知道愁為何物的皇帝,而成了一個融多愁善感、國仇家恨而又無可奈何於一身的孱弱文人。將大好河山拱手送人,由眾星捧月一下子變為階下囚。這時的李煜,既讓人感到可氣、可恨,又感到可憐、可悲。那時的李煜雖然失去了江山,卻也希望能像蜀後主劉禪一樣做一個安樂侯,在與世無爭中,縱情詩詞歌賦,與小周後一起共守歲月靜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初的幾年,雖然作為亡國之君,但是那個意氣風發“一根棍棒打下四百軍州”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並沒有殺害李煜之意。寬容的他將李煜封為違命侯,雖然日子比不得當皇帝之時的場面,但是至少也過著吃喝不愁的日子。對於李煜來講,這樣的日子不太好,至少也說不上太壞。但是在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時年方五十歲的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莫明其妙地駕崩了,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李煜的噩夢開始了。好色、貪婪的趙光義不但強佔了李煜的妻子小周後,更無恥的是趙光義還讓人把這個過程畫下來,這就是野史有名的《熙陵幸小周後圖》。小周後受此汙辱,痛不欲生,但她不敢冒犯趙光義,滿肚子的委屈無處發洩,只好狂風暴雨地發向李煜。但是懦弱的李煜卻什麼都做不了,只能是愁上澆愁愁更愁。於是就有了那些匡絕古今的驚世之作。

讓我們再看一看他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吧:《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而當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出世以後,終於勾起疑心很重又不太寬容趙光義的那根懷疑他意圖復國的神經,一杯毒酒將他送上了斷頭臺。從此,人間再無李煜,一代詞帝成為千古絕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吟詠著這樣唯美的詞句,我好像看到了深夜不眠、愁腸婉轉的李煜,我好像看到了對著故國家鄉滿懷愁思的李煜,我也看到了那個滿腹才情而又無可奈何的李煜。他是一個無能的皇帝,但是誰又能否認這是一個有著真性情灑脫、率性的文人,一個懦弱卻又溫柔善良、多愁善感的才人。他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亡國之君的慨嘆,更是那一串串閃耀在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的珍珠。那是屬於李煜的悲哀,卻是中華文化之幸。

悲哉李煜!壯哉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