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過上了幸福生活

《白毛女》最初的版本:她生有孩子,和大春過上了幸福生活

1945年,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

1945年初,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根據1940年流傳在晉察冀邊區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加工改編創作出了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成為解放區文藝標誌物,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出歌劇還在國統區演出,廣受讚譽。

《白毛女》歌劇最初的版本署名: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作曲。1945年4月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後在解放區各地陸續上演,深受廣大人民和八路軍官兵的喜愛。

“白毛女”的故事,有生活的原型。

1930年代末就在晉察冀邊區一帶流傳“白毛仙姑”的故事:在河北省阜平縣易家莊一帶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懲惡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間的一切禍福。


也有說法說白毛仙姑在山西。

後來還有人說四川的羅昌秀是現實中的“白毛女”。羅是1956年才被民兵從深山野林裡救出來,其實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最多是“白毛女”似的人物。

還有一種說法說白毛女的故事出於賀敬之的故鄉山東臺兒莊接壤的江蘇省邳州市燕子埠鎮。賀敬之的外婆家在燕子埠鎮陳黃樓村,賀敬之經常到外婆家去玩,見證了這一事件。當時黃樓村有兩個地主兄弟,黃世仁和黃世權,白毛女的原型是燕子埠鎮範莊村的範妮,範妮最後跑上寨山。寨山上的白毛女洞遺址,和寨山摩崖石刻一起併為名勝。


這些“白毛女”生活原型的傳說,表明歌劇《白毛女》的原型不止一個版本。流傳過程中,經過了民間的不斷的修正、改編和加工。民間傳說本身帶有誇張、想象和浪漫的成分。

現在通行的《白毛女》劇本情節是:地主惡霸黃世仁逼死佃戶楊白勞,汙辱其女喜兒,喜兒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軍來到了該地區,喜兒重見天日。其主題是“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白毛女》採用中國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及其表現手法,並借鑑西歐歌劇的創作經驗,是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

作為現代中國舞臺上的紅色經典,《白毛女》是中國歌劇史上影響最大,上演場次最多的歌劇,其中“扯上二尺紅頭繩,給我的喜兒紮起來”更是20世紀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另外,“漫天風雪一片白”、“我說、我說”等,都是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

由賀敬之、丁毅執筆和1945年演出第一版,一共6幕18場。和現在通行的《白毛女》有幾處不同的地方:喜兒懷孕後,黃世仁騙她,對她說要娶她,喜兒竟有些相信了,後來經過張二嬸指出是騙局,喜兒才覺醒過來;第二,喜兒和大春見面後,喜兒得到解救,兩人結了婚,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周揚說這是把鬥爭性很強的故事庸俗化,所以最後後改成了鬥爭會。

據說,歌劇演出後,有個廚房大師傅說,戲是好,可是混蛋的黃世仁不槍斃太不應該了。

演出後的第二天,辦公廳送來書記處領導們的意見:第一,這個戲是非常適宜的;第二,黃世仁該槍斃;第三,藝術上是成功的

《白毛女》於1945年4月首演。8月,日本投降,中國共產黨進入東北,旋即開始了土地改革。這個弱女子受欺受辱的故事在解放區迅速傳開,有力地配合了土改的整個過程。

在最初版本中,黃世仁並沒被槍斃,故事結束於喜兒從山裡被接回,連批鬥會都沒開。在中央領導的指導下,喜兒和鄉親們改為開了一場批鬥大會,“區長”宣佈判處黃世仁死刑,立即執行,然後黃世仁被拖到後臺,伴隨著群眾的歡歌和呼喊,後臺“當”地一聲槍響,黃世仁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在這些不斷的改編、改動中,對於喜兒被強姦及其後果的處理是最大的一個難點。《白毛女》最初的創作者勇敢正視了這個問題。

在最初版本里,喜兒受辱後懷孕,她甚至幻想可以因此嫁給黃世仁。從黃家逃出後,她還在山裡生下小孩,並把他養大。

在後來的不斷改動中,喜兒作為一個受到性壓迫的女性、作為一個母親所面臨的困境統統被刪去。

那麼,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究竟哪種版本更符合生活的真實和人性的複雜性呢?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