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瞧,成都的街名也是好春光

你猜

成都有好多以花木為名

的街道?



你最先想到哪一條街?



……

我花了3天時間在成都打轉

最終,我的答案是 65

我把找到的街路牌湊在了一起

你瞧

成都的街名也是一道好春光



// 花 //



// 木 //




一路逛過這些春天的街牌,看到沿途開放的油菜花、海棠、櫻花梨花,也恰好遇上了幾個成都的晴天,整個過程,有一種把春天緊緊握在手裡的感覺。


接下來,希望把這份春天的感覺一併分享給你。



第一天,我去的三聖鄉,去之前做好了功課,成都的花木街道大部分集中在此,為了不迷路,我自己畫了詳細的地圖。



三聖鄉的街道大部分又寬又闊,花多人少,春光無限好,就連普普通通的藍色路牌也被染上了濃濃春色,變得格外好看。



茶花街和喜樹街的路口有一大片金黃的油菜花田,開得安安靜靜,中午的時間路過這裡,遇到媽媽帶著孩子拍照,讓人心裡洋溢著暖。



三聖鄉中段有一條自南向北的道路,原本叫做“香樟大道”,現在改叫“錦江大道”,栽了一路的紫葉李,遠遠看過去像下了雪,近看花瓣更像雪花,是一處非常惹眼的風景。




第二天,主要逛了二環內的街道。去之前我查了一遍《成都街巷志》,做好了紮實的功課,畫了一張新地圖。



你看這些街名,有沒有發現成都很多街道都是與槐樹和桂花有關,沒錯,是這樣的。


我覺得成都人偏愛這樣直白的命名方式,比如把“春見”叫做“耙耙柑”,把“不知火”叫做“醜柑”,不求修辭華麗,也是一種美。


槐樹街


在成都,以槐樹為名的街道有6條,而且都是以槐樹的特點為名:槐樹街原來是一片槐樹林,雙槐樹街街口曾有兩株槐樹,幹槐樹街3號院原來長著一棵乾枯的槐樹,三槐樹路曾住著王氏大戶人家,栽著三棵大槐樹。


不過,現如今那幾顆傳奇的槐樹已經消失了,不過沿路新栽的槐樹也鬱鬱蔥蔥。



以桂花為名的街道比槐樹還多,統有7條。有李劼人曾住過的桂花巷,如今繁榮依舊。


還有擔任明蜀王花園的東桂街,曾經桂花滿街,現在則是安安靜靜的半截小路,有頭無尾,駐紮著洗衣服的廠房,連塊像樣的路牌都沒有找到。


東桂街


生動形象的街名,還有凍青樹街、竹林街、拐棗樹街、棗子巷、倒桑樹街……隨便品一品,就能發現成都人滿滿的調皮和詩性。

柿子巷


可以說,絕大大部分以花木為名的街道都確有其物,但也藏著幾個“名不符實”的植物街道。


比如挨著府河南河的青蓮上街和青蓮下街,我開始以為是因為河中生長著青蓮而得名,結果是因為在清代,街上有一座觀音堂,廟裡的觀音坐在青色蓮臺上,因此才得了“青蓮街”名。


小天竺街的由來也不是因為街上種著天竺,而是來自曾經街上的一座名喚“小天竺寺”的寺廟。



雙桂路本身也與桂花無關,而是從西端的雙橋子取了一個“雙”字,從東端的五桂橋取了一個“桂”字,湊成了“雙桂路”。


不過,即使這些街道沒有指向具體的花花草草,也不影響街上各種漂亮顏色的花開,還是能夠隔著口罩聞到花香。



第三天,我去補了距離很遠的幾條街道:北門的芙蓉巷,西邊的桂花街,南邊的雙楠大道,東三環的槐樹店路


芙蓉巷是值得一提的去處。十一年前,袁庭棟先生來過芙蓉巷,那時候芙蓉巷還是一條沒有任何記載,不在地圖上的小巷。他在《成都街巷志》拍到了芙蓉巷裡這株全市最大的木芙蓉



十一年過去了,我一路都在擔心這株芙蓉會不會用已經沒有了,去了一看,它就長在巷口,枝幹非常壯實,而且已經剪好了枝,可見附近居民們對這株芙蓉樹滿滿的愛。


芙蓉巷



拍完春天的街牌

我養成了一個走到哪兒都要看路牌的習慣

有些路牌也就是這樣被我發現的

這些看似簡單隨意的街名

其實蘊藏著成都獨特的風物

也包裹著成都人生活中獨有的詩意


生活在花木叢中的成都人

真的是巴適得板哦


袁庭棟《成都街巷志》

李劼人《成都是一個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