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世界盡頭沒準在吉爾吉斯

1

自1991年從蘇聯獨立後,年輕的吉爾吉斯斯坦一直在找尋屬於自己的身份。在蘇聯時期,他們只是加盟的國,加盟的人,屬於主流之外的蠻荒之地。而置身於現代化的21世紀,這裡則顯得更加落後,沒有存在感。 不可否認,許多吉爾吉斯人仍然活在蘇聯的舊夢中,活在計劃經濟和生老病死都有人包辦的幻想中。儘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令人著迷的文化,這個後蘇聯小國依然走在21世紀初出茅廬的幽暗小路上。 道路崎嶇,靈魂顛簸。世界的盡頭沒準就在這裡。

2

位於吉爾吉斯西南部的賈拉拉巴德地區,裸露的山體上覆蓋著大量煤渣,它們有的是運輸途中掉下的,有的則是被風颳來的。

| 被煤渣覆蓋的山體

許多賈拉拉巴德人從參加工作到退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煤炭廠,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女工嫁給了煤礦工,跟隨丈夫在廠區工作、生活,直到死去。

| 煤礦女工

蘇聯解體後,曾經繁榮的煤礦業受到了衝擊,許多企業瞬間垮掉。殘存下來的,也無法提供足夠安全的工作環境。井下作業變得越來越危險,光是上個月,就有4個人死在礦上。

| 塔什庫梅爾的退休挖煤工人,他幹了34年煤礦活兒,前26年是在蘇聯時期。

賈拉拉巴德附近的小城邁盧蘇(Mailuu Suu),是蘇聯時期重要的鈾礦產區。鈾礦關停後,當地改建了燈泡工廠。傳言政府為了讓城市不被廢棄,努力維繫著燈泡廠的運轉——人們有了工作,就有了錢;有了錢,就有了生活,便不會逃離了。

| 這是蘇聯時期第二大的燈泡製造工廠,已運轉了40多年。

這裡堆積著大量被開採的鈾礦以及核工業遺留下的廢料。2006年,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Blacksmith Institute)評選全球十大重汙染城市,邁盧蘇位列第三。儘管土壤和水源已被嚴重汙染,人們依然生活於此。

| 燈泡廠女工,從工廠建立之初,她就一直在此工作。

| 燈泡廠女工

| 燈泡廠男工

Min-kush是蘇聯人在1953年建立的一座工業城市,專門負責採集鈾礦。因為涉及軍事及科研項目,Min-Kush不對外開放,只有拿著許可證,通過層層檢查點才能進入。

| Min-Kush

與所有的封閉城市一樣,Min-Kush得到了官方的極大優待。在全國都處於貧困的大環境下,這裡被優先供應香檳和魚子醬。隨著蘇聯的瓦解,美妙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

| Min-Kush的房屋,外牆被粉刷成彩色,它與吉爾吉斯其他破敗的房屋有所區別,這是曾經富足過的痕跡。

| Min-Kush,兩輛被廢棄的莫斯科人牌老式蘇聯轎車。

| Min-Kush的煤礦工人。軸礦被關閉後,潛藏在地下的煤礦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 穆斯林公墓。這裡埋藏著被開採出來的軸礦,山谷裡幾乎沒有生機。

| 一名94歲高齡的Min-Kush老人

首都比什凱克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沙俄和蘇聯人的到來,為其帶來了城市化的變革。比什凱克作為首都的歷史,只有不到百年。對於吉爾吉斯而言,它是年輕的象徵。

| 比什凱克的鐵路樞紐

| 一名二戰老兵的軍裝

和所有後蘇聯社會面臨的斷層一樣,這裡有上了年紀的「蘇聯後代」和西化的年輕人。老人們的眼裡滿是鄉愁,對舊秩序的廢墟無盡留戀。而年輕人思考的則是如何逃離舊的制度,擁抱新的身份,依靠經濟發展讓生活現代化起來。

| 24歲的Ayim在比什凱克學習服裝設計,她夢想有一天能夠在巴黎工作。

| Mark Siniakov,16歲,在電視臺的音樂頻道做實習生。

在比什凱克,許多家庭出於貧困,無法撫養自己的小孩,於是把他們丟給孤兒院。孤兒院撫養小孩至16歲後,便讓他們離開,到社會上謀生。許多青少年走了犯罪的道路,或者面臨更加悲慘的生活。

| 比什凱克孤兒院的一名小孩

| 這是一個海洋的國家,所有的河流都留在了排水系統裡,沒有流向海洋。

做一個吉爾吉斯人,而不是蘇聯遺老。 在偏遠的世界角落,沒多少人關心的地方,在瓦礫和群山裡,人們的掙扎不止來自生計。更深遠的,更憂愁的,是傳統和新生的矛盾,以及世代更迭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