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詩書天下|帶你走進古人筆下的盛夏時節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若說古人愛詩,一言不合便是三兩首詩歌脫口而出。而今便是膜拜的年代,每每看到或聽到優美的詩句,總會駐足不行。就如詩中所言,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興致到了藍天上了。我愛藍天白雲,更愛那白雲之外的詩情畫意。

中國古詩詞總是美妙的,它的美不只在於形,更在於骨。一首《蒹葭》便將古代懵懂時期對於愛情追逐的求而不得之情寫得入木三分。而後,一代代的文豪,更是不斷將他們時代文化的精髓用詩歌很好的保存下來。

時值盛夏,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盛夏時節,有哪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呢?

夏日山中

李白

懶搖白羽扇,

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

露頂灑松風。

賞析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懶得搖。因為山林中過往的人煙稀少,詩人敢於脫去頭巾,表現出悠然自得,不拘禮法的形象。句中通過“懶”、“裸”,突出了詩人在山中夏日乘涼的悠鬧情趣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夏日消閒圖畫。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麼涼爽宜人。袒胸露頂,棲身林下,大有解除塵累,反歸自然的情趣。通過“脫”、“露”,來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嚮往自然的心情。“任”體現了詩人豪放不羈,任憑山風從頭上吹過,表現出一種豁達、爽快的感覺。。

全詩寫出了作者在山林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度。詩人忘情沉醉於“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洩,可以說達到了極點。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頂灑松風”更體現出詩人悠然自得,親近自然的心情詩通過對詩人自身狀態的描寫,來突出夏天的炎熱。同時借夏天炎熱的環境,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在山林間豪放自如的狀態。詩中在夏天炎熱的環境下,對詩人狀態的描寫生動,別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閒趣。

夏夜苦熱登西樓

柳宗元

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

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

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

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

憑闌久彷徨,流汗不可揮。

莫辯亭毒意,仰訴璿與璣。

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

賞析:

此詩作於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柳宗元是王叔文政治集團中的一名骨幹人物,所推行的永貞革新使廣大百姓深受其益。改革失敗後被貶徙永州,其際遇十分悲慘。就在這種逆境中,他卻毅然將譭譽歡戚拋諸九霄,慨然為民呼號,寫下了很多詩文,這首《夏夜苦熱登西樓》為其中之一。

全篇緊扣詩題,句句寫“夏夜苦熱”。起首二句開門見山,交代時間、處所,直截點題,並提挈全篇。永州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日溫度高,且時間長。詩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樓去乘涼;夜半如此,驕陽暴曬的白天,可想而知。簡略幾筆,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熱,生靈之苦。

詩人筆下的夏夜,確實。表現入微,首先取決於作者的體物入神。詩人長期困居永州,對當地氣候有極深入細緻的感受,再經過縝密的構思和精心提煉,才收到了如此精妙的藝術效果。由於詩人將自己的感受、情緒寫得很形象,很具體,就隱含著一種抽象的概念,因而帶有象徵意味。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統治階級奢侈腐化,賦稅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的局面。

詩人在永州期間廣泛地接觸百姓,對民間疾苦有所瞭解,《捕蛇者說》一文就以毒蛇與賦斂作比襯,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統治集團“苛政猛於虎”的黑暗現實。因此,詩人寫夏夜酷熱使人難以忍受,這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且又暗示著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唐王朝的暴政,使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在死亡線上掙扎,還有什麼“亭毒”可言!這正如杜甫在《無家別》所言“何以為蒸黎”一樣,把老百姓逼到沒法做老百姓的境地,又怎能做老百姓的主上呢?大唐王朝的統治又怎能鞏固呢?這種在比興中巧寓象徵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詩的內涵,又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

同樣都是描寫盛夏時節,第一篇,李白用其瀟灑恣意的態度,生動描述了夏日的悠閒自得;第二篇,柳宗元通過夏日描寫了老百姓的苦,深深表述了其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情懷。作品因人而異,感情和表達手法也因人而異。但是殊途同歸,都是古代遺留下的文化瑰寶。

古詩詞的世界還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們探索,願我們在賞中華詩詞的時候也能夠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以上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