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考古工作者鄭嘉勵做客貴州省圖書館 講述“考古的另一面”

9月26日,第六屆“中國公共考古·貴州論壇”在貴陽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大咖”匯聚一堂,探討公共考古的宣傳和傳播。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

在此次論壇的分會場之一貴州省圖書館,作為演講嘉賓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進行了主題為《兩座宋墓》的公共演講。來自貴陽市的數十名考古、文物愛好者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現場,鄭嘉勵分別以南宋武義徐謂禮墓和黃岩趙伯澐墓的考古發現為例子,作為發掘親歷者,他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兩座墓葬的發現、清理經過及其學術價值。並與現場聽眾深入討論了考古工作者應該如何回應公眾越來越多的惡意的“盜墓”質疑,考古人講述考古故事時應該如何把握科學與人文、趣味與思想之間的分寸感等問題。

講座現場

對於考古到底是做什麼、考古有什麼樣的意義,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或者考古和鑑寶有什麼區別,普通人通常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常常抱有誤解。尤其是這兩年,《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盜墓IP大規模影視化,給大眾的認知帶來了混淆。

“盜墓是違法,因“盜墓文學”而愛上的“考古”,絕非真正的、學術的考古。”鄭嘉勵在和大家交流時表示,自己從2005年起就開始關注浙江宋代墓葬和城市研究,每到一地,尋古墓、探礦洞、看老房子、訪墓誌碑刻、查閱方誌族譜——比起盜墓小說裡讓人眼花繚亂的手段,這些才更接近真實的考古工作。

現場聽眾認真聆聽

與一般考古工作者有點不同的是,鄭嘉勵在工作之餘喜歡寫點學術隨筆,長年在《杭州日報》上開有“考古人茶座”專欄,將田野工作、讀書、考古、歷史、個人情感等糅合進平易的文字,並於2016年集結成《考古的另一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今年初,又推出《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四川人民出版社)一書,講述自己考古人生中的學術發現與際遇。這些文字,兼具學術與情感、書齋與民間,勾勒出田間地頭的考古面貌,也讓普通人從中瞭解到考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考古能夠看到什麼、考古人是怎麼工作的。

在鄭嘉勵眼中,考古是一項極為鍛鍊人的工作。“考古隊長期駐紮在一個地方工作,跟老百姓關係融洽,工作容易開展。考古工作最怕的是流動,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老百姓不信任,可能以為你是騙子,那麼一切都要重新磨合。長期下來,考古人自然會有很多的感想。”鄭嘉勵說,考古人跟勞動人民在一起,真正離老百姓最近,也是貼著土地最近的一批人文學者。

對於此前,因為一句自我調侃,“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等於上墳”。讓很多人對鄭嘉勵烙上了“考古界網紅”的標籤,鄭嘉勵表示,這話的出處來自他2014年發表於杭州日報的《呂祖謙墓》一文,呂祖謙是曾經與朱熹齊名的南宋大儒,其墓地在浙江武義縣明招山。那段時間,他租住在明招山下的民居里,每天都能去見呂祖謙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班確實等於“上墳”。

講座嘉賓簡介

鄭嘉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宋元考古、瓷窯址考古的發掘與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等;業餘從事雜文寫作,結集有《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參與過“一席”、“中華好故事”等平臺的考古演講,既為個人抒情遣懷,也為考古工作者與大眾之間情感、趣味和思想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