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看待疫情下的“雲經濟”發展?

文丹楓

文丹楓(廣東省華南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數字視界產業融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疫情之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迅速補位,為大家的生活需求提供保障。“雲辦公”“雲健身”“雲演唱會”“雲錄製”“雲發佈”……一場關於“雲”的業態成為標配,更是引爆了“雲經濟”這個詞。有些人雖然對這一概念並不是很瞭解,但其實已經參與進來了。

針對“雲經濟”,目前學界沒有統一的定義。有學者將“雲經濟”定義為雲計算、雲服務的經濟,《雲經濟學-企業雲計算戰略與佈局》的作者喬韋曼(Joe Weinman)闡述了“雲經濟學”不是經濟理論中深奧的數學模型,而是技術革命的生動概括,“靈活的雲計算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商業價值”的核心理念。今天我們說的“雲經濟”主要還是定義企業、社會在雲計算大量應用下的商業趨勢。

國家自2015年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線上場景與線下場景不斷創新融合,推動了零售、金融、文化娛樂、醫療、政務等多個領域迅猛發展,而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的“互聯網+”則是技術集群應用,從過去單純的軟件智能,到如今的硬軟智能,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改變著整體的產業結構,對促進市場的消費升級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引領企業、社會創新發展的標誌之一。在此次疫情防控特殊時期,人們依靠在線進行工作和生活,大家普遍認為,這是繼“非典”之後互聯網產業的又一次高速發展潮流,或將給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甚至形成新的經濟風口——“雲經濟”。

無論是人臉識別測體溫設備,還是在線打卡考勤系統,各行各業都在上馬各項與“雲”相關的產品。市場突飛猛進的時候,我們更應保持理性心態,要謹慎客觀看待“雲經濟”。“雲經濟”在這段時間的火爆主要是受特殊時期人群在家隔離的影響,但最根本的驅動因素卻是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物流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疫情過後,脫離了人人宅家的消費環境,“雲經濟”是否還能繼續風光,這要打一個問號。短時間內,其對經濟發展和創業就業帶來的影響仍是有限的。

但也要看到,本次疫情期間,廣大宅在家的消費者主動應用各類“雲經濟”的產品,相信對“雲經濟”產業發展拉動提供了不少支撐。疫情帶來短期的壓力,同時也帶來行業格局變動的機會。以“雲課堂”為例,本次的“停課不停學”是對在線教育的一次檢驗,如線上教育學生自制力不足導致學習效果差等一些痛點暴露出來,相信推動解決這些痛點將成為“智慧教育”接下來的著力點。此外,有關“雲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會對未來更好地推動發展“雲經濟”帶來利好。

經過此次疫情,對於“雲經濟”,我們既要看到其火爆背後的成因,更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方式變革等層面找到新“風口”。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應加大整合力度、創新機制,真正賦予這一新經濟形式更多的活力與動力。

(廣州日報評論員 陳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