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日本最難進的世界文化遺產,連青苔都是文物

“近來度日如何?”

“雨過青苔溼。”

“青苔未生之時,佛法如何?”

“閒寄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佛頂和尚和松尾芭蕉曾有這對話。

苔蘚,卑微、謙遜,卻又充滿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日本京都的一個寺廟裡,苔蘚是這個世界遺產裡的主角。

西芳寺,位於京都嵐山附近,又名“苔寺”。整個庭園佈滿青苔,將自然的隱藏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

我曾在櫻花季裡,站在西芳寺的大門,卻看不到一絲青苔。

灰白的院牆邊上,反倒有兩株熱烈綻放的粉色櫻花。

寺廟主殿內小矮桌整齊碼放,桌上放有漢字版的《波若心經》、毛筆和墨盒。

各國來的遊客,魚貫而入,卻誰也不吭聲。

這時,一陣鑼鼓聲響起,僧人開始誦唸經文,遊客們也開始了各自的修行。

寺廟準備的毛筆老是開叉,半天寫不了幾個字。不到十來分鐘,跪著的雙腳就有點發麻。

自備一隻秀麗筆很有必要

但是,當你一腳踏進那個青苔花園,你會覺得所有的折騰都是值得的。

一條石板路穿過庭院,滿眼皆綠,細看,才能發現青苔下的山石、樹樁。

俯身細看,甚至能發現青苔種類繁雜,如迷你的星星、彎月、樹枝……

凝望幽幽的青苔,漸漸能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時間已經消失。

日本人講究禪意,蕭瑟的枯山水是最有名的庭院形式。西芳寺的庭院有上下兩端,上庭院是現存最早的枯山水庭院。

別看現在一副歲月靜好的景象,這個寺廟的歷史異常坎坷,卻三次絕境逢生。

西芳寺所在地原是太子的別墅,奈良時代,僧人行基將之改建為寺院,稱為“西方寺”,卻在連年內亂中荒廢。

第一次復興,是在1339年。

一位名叫夢窗疏石的高僧,受邀復興寺廟,將它改名“西芳寺”。

在經營西芳寺時,他一心想擺脫政治束縛,於水邊林下隱匿。

一日,院中一棵櫻花樹開花了,夢窗在樹下打掃。有人看見就問他,為什麼不讓小僧來掃呢?

他笑了笑,沒有作答。

“山水無得失,得失在人心。”他就是報著這樣的禪意,復興了西芳寺。

後來的幾百年間,戰爭、洪水,西芳寺都見證過。

因為洪水,原本講究幽空的枯山水庭園,竟有河流流入,庭院裡開始長滿了青苔。

人手所造的庭園,慢慢被自然之力所接管。

到19世紀明治明治維新,日本開始打壓佛教,在各地燒燬佛像、經卷、佛具等,寺院或廢去,或合併。

西芳寺雖然位於郊區,也難免於難。

人去樓空之際,青苔不請自來。這第二次復興,是青苔帶來的。

隨著綠色蔓延,被歷史遺忘的寺廟卻贏得了現代旅遊業的垂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參拜的遊客絡繹不絕,西芳寺又興盛起來。

第三次復興來了。政府為了保護這裡的環境,甚至從1977年起限制遊客人數,開始預約參觀。

如今,這座有650多年曆史的庭園裡,佈滿16000㎡的苔蘚,人們已然分不清哪些苔蘚是當年特意載種,哪些是自然生長的。

成就這座庭園的,與其說是人類的匠心獨運,不如說是自然的無常造化。

日本四面環海,氣候溼潤,非常適合苔蘚的生長。全世界有12000種苔蘚,日本有2500種。

隨處可見的苔蘚深深紮根在日本的文化當中。

日本國歌《君之代》很短,卻提到了苔蘚:用岩石遍佈青苔的意象,比喻日本皇朝的統治延續千秋萬代。

苔蘚代表著悠久與恆長。王維詩云:“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來”,而萬葉詩人在吟唱悠久與恆長時,常讓幽綠的苔色爬上時間的古藤。

日本人愛苔蘚,從古代詩人,到都市白領。

夏天,日本人喜歡在家裡掛一個圓乎乎的“苔玉”。這種日式盆景是用青苔塗抹在土壤包裹的植物根部,渾身青翠,清新清涼。

日本女性中曾非常流行苔蘚觀賞團,至今仍有酒店提供苔蘚主題的住宿和餐飲。

苔玉冰淇淋裡面是冰淇淋,外面是抹茶粉

有女性會自稱“苔蘚女孩”,佩戴用苔蘚製作的戒指和耳環。

有的苔蘚愛好者還會參加苔蘚導賞團,鑽進鹿兒島的原始森林、長野縣的湖泊等深山老林裡,就為了看苔蘚。

“我喜歡它們的頑強的生命力,僅僅靠著陽光和水就能夠生存下來。”

27歲的杉山麻裡子是一名白領,她喜歡拿著放大鏡,蹲下來甚至趴下來欣賞苔蘚,一連好幾個小時。

“當看到這些苔蘚,和它們在一起的時候,我似乎就可以忘記世間的喧囂,遠離紅塵。”

在青苔的面前,匆匆光陰丟失了自己的強勢和專橫。沒有什麼是長存,沒有什麼是完成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

在幾百年歷史的庭園如是,在數十載的人生也如是。

最難進入的世界遺產

要想參觀西芳寺,絕對不能抱著佛系的心態。

你需要提前至少兩個月寫明信片去預約,4月至6月間更是要提前3個月預約。寺廟每天僅限100名參觀者進入,上下午各一批。

待院方確定好參拜時間,拿著回郵明信片在指定時間進入。

過時不候!過時不候!過時不候!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另外,西芳寺的參拜費為3000日元。這是京都寺廟參拜費裡最貴的,一般的都是400日元。

預約制加貴門票,是為了限制入園人數,更好地保護苔蘚花園。這樣的措施也同時讓西芳寺變成了“日本最難進入的世界遺產”。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