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八國聯軍中的“華勇營”士兵訓練老照片


庚子年華勇營陣亡官兵紀念碑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在華爭搶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1898年3月,英國政府指示駐華公使竇納樂設法強租威海衛。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威海衛租借成功,便成為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但卻陷入陸防空虛的境地,當時,英帝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部隊被攤薄,到了無兵可調的地步,遂決定照搬在印度的經驗,招募威海本地人,組建僱傭軍。
1898年11月,英國陸軍部先從香港和上海招募譯員、號手等專業軍士,然後開始在威海衛正式組建英軍中國團,即中國人所謂的“華勇營”。因中國人有好男不當兵的傳統,招募艱難。英國人隨即發動“高餉”攻勢,將招募對象由當地農民轉向了清軍的退役官兵,成效立時凸顯。這些退役軍人比農民善戰,體能和紀律性亦更強,且無家庭牽累,隨時能為金錢賣命。

到 1900年5月,“華勇營”人數已達六百多,兵士年齡均在二十三至二十五歲之間。該部隊編制齊全,設置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以及樂隊、譯員、衛生隊。該團由包耳上校任團長,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正規軍中調任,全團配置精良裝備,清一色的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西姆機槍,這在當時的西方正規軍中,亦未能成建制裝備。
“華勇營”成立後,歷經鏖戰,為英國立功,部隊也不斷壯大。至1901年庚子事件結束後,全團已擴展至12個連,共1200人。 華勇營成軍後,最早的軍事行動便是鎮圧威海衛當地的抗英鬥爭。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華勇營”被正式納入英軍建制,並換上了英國陸軍軍裝。
一九○二年,英日締結同盟條約,英國得以將軍事力量更集中於西方,加上不少議員對威海衛衛華勇營年耗鉅資不滿,在經過激烈辯論後,決定予以裁撤。華勇營的解散,並非如中國大陸一些歷史研究者所言是由於逃兵嚴重,而是出於遠東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英國殖民戰略的調整。

一九○六年六月,華勇營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其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始,被通稱為“山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