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以乘法替代加法提升個人能力

加法是線性的相加,上升的速度有限,乘法是不同質的因素之間的非性線結合之後的結果,不僅在量上會遠遠超過加法,而且在質上,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對應到個人能力,就是拓寬個人的專業範疇,當不同的專業之間碰撞,會產生新的火花,而這個新的火花,不可能由單一專業性人才所能創想出來的。

前幾天看羅胖的《知識就是力量》第二集,關於個人價值的提升,裡面講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就是以乘法來提升個人能力。

每個領域都是符合二八定律的,每個人的專業能力,能夠做到他所在的專業領域的前20%,已經算是不容易的了,如果他還想再往上提升,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如果這個人,能夠在另一個專業領域,也能做到前20%,那麼綜合下來,他就是前4%的頂尖人才了。

這個觀點跟普遍大眾認知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我們所被灌輸的,就是做專業型人才,在本專業領域深耕,成為本行業的專家。

那麼這個觀點對不對呢?

它有合理的成本在裡面。我們過去幾百年工業的發展,就是社會化分工日趨精細,將一個整體的工種拆分成若干個分工種,然後再繼續分拆成,每一個工種,或者說系統中的每一個人,負責的是系統中一個極其微小的工作,由於他經年累月只是做這麼一類事情,所以,在單位時間內,他能夠取得非常高的效率,社會整體效率也就是這麼提高的。

但是呢,他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效率的代價,則是他只是精通一個非常小的局部,他看不到整體,也就是說,資本規律將他物化成了一個小小的零件,這個零件隨時可以替代。

同時,當之前的社會分工模式取得了最高效率的時候,物極必反,它的反面效果到來了。

社會整體系統的效率走到了巔峰,再無向上走的可能,此時這個系統不僅不能促進人的發展,反而限制了人的進步,精細專業分工固然在一個時期內取得了高的效率,但它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它埋沒了人的智慧和靈性,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並不是說追求效率不好,而是唯效率論肯定是錯誤的。

一個人,長年累月只是跟一個極其片面的事物打交道,久而久之,他的技能與思維固化了。

誠如一個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生物必然是多樣性的,如果生物種類減少,喪失了多樣性,那麼這個生態系統必定走向崩潰。

人的思維同樣是如此。精通某一類專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追求技能和思維的多樣性。雖然單個的看每一類專業,似乎水平都是一般般,但是,當不同類的專業碰撞在一起,必然產生新的火花,這個火花是一個完全的新生物種,這個新生物種,它的效率跟過去的舊物種不可同日而語,它是更高維度的。

國際上一些著名的智庫或諮詢公司,當它們面對一個重大難題,就會物色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組成一個項目組,這個項目組中的不同專業人才會以不同角度來剖析這個問題,而每個人的角度又是其它人所考慮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更好更優的解決方案。

項目組是如此,人同樣也是如此。

那麼學其它的專業難嗎?

不難。

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不同的事物之間可以找到其內在的規律,當你掌握了規律,那麼學習其它專業會事半功倍。

社會是極速發展的,過去吃香受歡迎的專業,可能過不了幾年,馬上就飽和了,而你也面臨著中年危機,你過去賴以生存的專業不僅再也無法給你提升價值,反而成了束縛你的繩索,但是如果你提早規劃,跨專業提升自己的價值,你不僅會學得新東西,而且你過去的技能也會煥發新生,你的跨界能力越強,就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220談

weixin:Bee_siji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