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徐崢“囧系列”的第八年,完成了一場與父母的和解

01、一場與父母和解的電影

2020大年初一,全國人民在網絡上,免費看完《囧媽》電影首映。

注意重點,一是網絡首播,二是全網免費。

這在中國電影史上,可以算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舉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然,在國外是早有先例。

對此,全國人分為兩派,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比如,觀眾都在狂歡。

疫情當前,春節檔電影全體撤檔,憋在家裡無處可去的人,能不出門就看到免費院線電影。

每個人都樂得自在。

一個個高喊:徐崢,活該你賺大錢,全國人都欠你一張電影票。

比如,全國影業都在狂怒。

《囧媽》一開始,是以院線電影為目標的影片。

影院前期花了大量成本宣傳,指望著後期重新定檔後回本,結果分文未得,還虧了。

就像是煮熟的鴨子,到頭來飛了。

於是被傷害到利益的影業紛紛發文譴責,氣焰不小。

其中的商業操作意義,在這就暫且不談了,總之,徐崢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雖然《囧媽》免費播放,但等播出後,豆瓣評分僅有6分,口碑並不受寵。

甚至有人直言,徐崢以及他的“囧系列”是不行了。

《囧媽》還不如前一部的《港囧》。

憑良心說,電影劇情確實不夠出彩,遠低於人們對它的期待。

可話又說回來,縱觀長達八年之久的“囧系列”,我卻覺得徐崢作為導演,是真的成長了。

更生活化的場景,更日常化的人物關係。

更多的現實劇本,聚焦情感觸碰,作為商業片導演,他嘗試著將某種文藝感與商業片結合。

記得《十三邀》裡,徐崢曾委屈巴巴說想和婁燁合作,又怕對方覺得他太商業,看不上他。



在徐崢的骨子裡,《囧媽》是一場親子關係和解的電影,關於探尋親情價值與喜劇的融合。

他想好好談談母親,又想好好講個笑話。

不論此舉是否成功,撇開評分與爭議,看看徐崢拍《囧媽》的野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以下僅是個人看法。(帶輕微劇透,介意慎點)

02、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常常聽到一句話,叫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專制獨裁的寵愛,是每個中國當媽的心理常態。

《囧媽》裡的中年兒子徐伊萬與母子關係,就是最典型的中國母子關係。

說難聽點,更像是貓和老鼠,湯姆和傑瑞,相愛相殺。

這個母親什麼都管,這個兒子做夢都想逃。

父母一切好與不好的做法,出發點都是:他們覺得做兒女的就該這樣做。



叫兒子徐伊萬多吃紅燒肉,只剩一塊卻堅決不讓吃,因為怕兒子長脂肪肝。

不允許任何反駁,讓徐伊萬覺得無語。



列車中途下車,看到車站可愛的立牌,母親硬拉著40歲的兒子,扮萌拍合照。

一旁的列車員看了直搖頭。

像極了旅途中,常常被家長逼著拍紀念照的我們。



擔心孩子吃得不營養、不健康,把水果洗得乾乾淨淨,喂到嘴邊叫孩子吃。

不吃也得吃,因為母親洗都洗了,不吃就是不對。

全然不管兒子想不想吃,當下合不合適吃。

搞到徐伊萬煩躁,瞞著母親,偷偷把水果從廁所的窗戶全扔了。



徐伊萬和妻子面臨情感危機,分居已久,在離婚的邊緣徘徊。

為了不讓老人家擔心,徐伊萬愣是假裝一切都好。

可母親急著抱孫子,生怕自己死後,兒子老了沒人照顧。

於是不厭其煩,拉著徐伊萬問這問那,打電話騷擾兒媳婦要多擔待自己的兒子。

最後甚至直接開口,問40歲兒子夫妻性生活如何。

一度讓徐伊萬尷尬至極。



日常生活,迫切想知道多一點兒子的狀況,每天給對方發無數條60秒的語音信息。

隔三差五,就發無數種健康養生鏈接。

無孔不入的關愛,變成徐伊萬心中無處不在的管制。

因為愛,兒子一忍再忍,一讓再讓。

直到6天形影不離的相處,讓他厭倦了名為愛的囚牢。

最後忍不住朝母親狂吼:我要逃離!



最狠的一次,是指著母親,當頭棒喝,斥責她的婚姻。

他說,父親就是因為母親的管制才愛喝酒解壓,才會死掉的。

這些話,無疑太重了,更像是不顧及一切的宣洩。

徐伊萬其實並沒有這麼想,但他暴躁後的行為,深深傷到了母親。



顯然,母親的愛是越界了,做子女也失職了。

當母親的管轄太多,當兒子顧慮太重。

沒有找機會好好溝通的兩人,迎來了母子關係的大爆炸。

於是,母親出走了,兒子後悔了。

在冰天雪地重逢中,兩人互訴衷腸,完成了一場親情的和解。

說到底,彼此的爭吵,不都是為了愛。

只可惜,彼此都把握不到合適的尺度。

一個太侵入,一個太退讓,寧願避而不談,也不願意好好聊聊。

世上沒有什麼,是坐下來用愛解決不了的親情問題。

之所以全天下母親都相似,只因她們很愛兒女。

愛都很類似。



03、親情沒有隔夜仇

每個人到自己當爸媽後,就會自動開啟共情父母的正確方式。

身處同樣的親情位置,也就更理解做父母的衝動行為與苦衷。

他們的嘮叨,是趁著自己活著的時候,能多說幾句是幾句。

他們的催促,是怕孩子老了孤苦無依,又沒了自己,該有誰心疼?

他們的暴躁,是自覺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多,希望孩子照著給的路走,避開所有雷區。

……



講到底,父母的專制不講理,是他們覺得,

最好讓孩子不走彎路的,最佳最快的方式。

父母錯了嗎?

錯了。

過分的擔憂,讓他們忽略孩子是獨立存在的個體。

用強制性方法去培養自己想要的兒女,就從愛變成了自私。

畢竟成長的過程中,受傷在所難免,孤獨避無可避。

作為人,都得這麼過來的,誰都不能省略其中一步成長。

養孩子更該像放風箏,讓他們自由飛翔,遠了就扯一扯,近了再鬆一鬆。

讓他們走,累了痛了自然就會回來,也會讓他們真切懂得,天下父母心。



所以當徐伊萬近距離看著舞臺上,光芒萬丈的母親。

才醒悟為了當媽,眼前的女人都甘願放棄了什麼。

她的驕傲,她的夢想,她的美麗。

世上哪個女人不想做一輩子的小仙女,

可一旦當媽後,就願意落回地上,捧起孩子,負重前行。

這是做母親的覺悟。

讓人辛酸,更讓人敬佩。



記得童謠裡唱道: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往往只有失去後的人,才更懂擁有的可貴。

有時候,母親的不懂事,也是當子女放棄的產物。

試想下,

很多心裡話,是不是都不想和她說,卻希望她懂?

很多事情,你想肆意妄為,卻從來不顧慮父母的壽命和感受?

如果做兒女的,都懶得說懶得做,切斷溝通的橋樑。

而年邁的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任性,不再做包容者,

那最終結果就是大動干戈,兩敗俱傷。

親情不該是這樣的。



大部分情況下,在座的你我他,能和自己父母成為親人,是這輩子的緣分。

他們是開放也好,是專制也罷,是清明也好,是獨裁也罷。

總歸,他們是世上一輩子不會算計你,一生都對你好的人。

世上意外很多,遺憾很多,多點理解,少點爭吵吧。

小時候,是父母耐心教育你成長,

長大後,是時候,輪到你耐心和老頑童們交流了。

老了的父母成為什麼樣,也看當兒女的怎麼教。



電影大結局裡,

徐伊萬經過種種爭吵,種種意外後,找到與母親和平共處的方式。

他發現,所謂蠻橫母親,不過成了需要自己耐心哄的小老太。

換一種相處模式,於是所有的愛,都轉化為正向回饋。

他對著頭髮寥寥無幾的母親說,你搬過來,我多陪陪你。

而一向執拗傲氣的母親,也軟下了語氣:

“伊萬,謝謝你啊。”

“電影裡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

從孩子變成依靠,這大概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