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三級頭”“電風扇”“飛碟” 新證據戳開看

榆林尚古博物館是朔方集團下設的一個博物館

在高新區中興路北1號藏有一家非常有趣,卻鮮為人知的博物館——榆林尚古博物館。榆林尚古博物館是一家綜合類歷史文物博物館,整個展館分為兩個展廳,包括三部分基本陳列和兩部分專題陳列。

三部分基本陳列

史前文化古陶展。主要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寺窪文化等陶器陳列。

有史記載古陶展。主要有夏商周、秦漢至唐宋等陶器精品陳列。

瓷器和青銅器綜合性陳列。

 兩個專題陳列

石峁文化專題展。主要展示石峁文化玉器、陶器等。

草原文化專題展。主要展示草原民族富有地域特色的青銅牌飾、車馬飾品、勞動工具等。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是小口尖底罐,這種罐子一般用來熱水。

聽到史前,想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我總是不由自主的腦補身裹獸皮或茅草的原始人,渴了彎腰去喝河裡的水,餓了就狩獵烤肉吃。事實證明,無知的是我本人。那時候的古人不僅已經可以燒製陶器,而且在陶器上還有著精美的彩繪。甚至,仰韶時期就已經有了養蠶和絲綢。

早期的這些彩陶繪製以幾何形紋較為常見,以直線、折線和波線等幾種基本線形組成,具有一種純樸和稚拙的情趣。

史前的陶器中,單耳壺並不少見,在上古博物館就收藏有很多,但是像這種帶有蓋的單耳壺,卻較為罕見。

雙聯罐

龍山文化時期,彩陶很少。勻稱端正,質樸大方,是這一文化陶器的主要特色。陶器最突出的特點是黑色、薄而光亮。甚至存有胎薄僅0.1~0.2釐米的蛋殼陶,這時期的 陶器有著“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讚譽。

黑色陶器是龍山文化陶器中極具典型的一種。

陶斝(jia),斝在後來用作酒器,但是在新石器晚期,這三個足還是空足時,它們多為炊具。

三個大袋足分襠而立,看著像是三個立起來的雞腿,又像是紮緊的褲筒被鼓風機吹了起來,看著很是喜感。

在石峁遺址發現的這件物品非常有意思,如果不標明這是什麼物品,沒有人會想到它是一個鼓。印象中的鼓是沒有洞的,雙面蒙有牛皮或獸皮。這個鼓差不多有一人高,用作禮器,有五個音洞,我們不妨大膽猜測為五音。

石峁遺址發現的石頭人像

在第一個展廳還有三尊紫銅佛,分別為東方藥師佛,西方彌勒佛和中間的阿彌陀佛。佛像寶相莊嚴,保存完好,看不出是它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唐代的兩個陶俑

敲鼓的陶俑

十二生肖陶俑

這隻陪葬的鎮墓獸,從外形上看像是一隻鷹隼。但是仔細看頭部,莫名有種喜感萌態。

香爐

這件陶器從上方看頗似一個停立的飛船,從下向上看,陶器造型圓潤優美,在陶器的底部刻有線條花紋,為它又添一份美感。

這裡收藏有從漢代到唐代的不同時期的各種陶器,這些造型別致,風格各異的陶器讓我們不由的為早祖先的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感到驚歎。

乍一看到這個大風鈴,還以為見證了穿越,它看著好像現在特別流行的手持小風扇。

這個小可愛是盛鳥食的,旁邊的那個環可以將它固定在鳥籠裡。

這幾個乍一看還以為是頭盔,其實是小鈴鐺。

這是草原文化專題展覽的衣服金耳環。

鎏金的腰牌

一隻梅花鹿,頭部的鹿角非常精美。

館藏展示

我常想,我們去博物館是為什麼呢?或許就像《三體》中冥王星上的地球博物館之於人類的意義一樣:當現在過去,當一切都要結束的時候,博物館或許成為我們存在過的唯一證據。我們人類或許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證明我們曾經如此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