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影視寒冬下的“中國電影”,營收力壓萬達橫店,股票值得抄底嗎?

中國電影(600977),貓眼娛樂,以及光線傳媒是為數不多在“影視寒冬”裡我願意去關注的企業,因為它們的發行能力以及票務銷售渠道壟斷性都很強了,所以即使是寒冬,跌到一個程度以後他們最糟糕的情況也不至於虧損而倒閉。

這裡面最不可能倒閉的公司就是中國電影了。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裡,我曾經介紹過這家中國最大的影視集團,它的競爭優勢極其明顯,而且即使在寒冬期依然可以有優秀的營收和現金儲備。


從行業端上來說,內容製作型的公司(例如北京文化)的弊端已經太過於明顯,業績的不穩定性以及抗行業週期風險性都太差。(下圖為北京文化的股價走勢圖)

即使是參與過《我不是藥神》、《戰狼2》、以及《流浪地球》這樣的超級爆款作品,也敵不過行業週期以及追逐爆款內容本身存在的巨大商業模式缺陷。由於爆款光環太明顯,容易導致投資者忘記了爆款不可持續的特點。。。

只有很少的IP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商業價值高的IP,尤其是那些擁有持續變現能力的IP。比如迪士尼的米奇和漫威旗下的超級英雄,再比如集英社旗下的七龍珠和灌籃高手。

如果沒有這樣的高質量的IP做為公司的無形資產,那麼一味地去創造新的爆款就會顯得很危險,尤其是當你的唯一收入幾乎就是電影票房的時候,你幾乎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那如果你不想玩俄羅斯輪盤,又想繼續在這個行業裡賺大錢怎麼辦?

答案當然就是穩賺不賠的業務來過來做。。。

2

當你看中國電影業務的幾個大類的業務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的競爭優勢異常明顯。

第一大賺錢的業務是電影發行業務。

中國電影的發行業務是有牌照優勢的,因為全國只有兩家公司有電影進出口的牌照,而中國電影比另一家華夏要強勢得多。

再加上是國家隊的背景,中國電影的發行權力很大。尤其是好萊塢的進口大片,幾乎在國內發行是沒有第二個選擇的,因此中國電影的這個業務是先天優勢帶來的“躺賺”效應。

那萬一未來牌照開放了怎麼辦?如果有第三家公司獲得了牌照,會不會影響中國電影的發行收入?

我認為是很可能不會,這是因為電影發行是一項積累性的業務,如果你是好萊塢的大片廠商,從擇優的角度考慮,依然會選擇中國電影作為發行方。作為全國最大的院線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影集團,基本上在進口片發行方面屬於“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屬於BUG級別的玩家。

除非是萬達院線拿到了進出口發行的業務才有可能對中國電影產生影響,但從政策角度考慮,這個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中國電影利用發行端的強勢同時還在推廣數字放映設備,為影院、院線、發行方和製片方提供信息管理、密鑰下載、宣傳推廣、發運調配與設備管理服務。

報告期內新裝數字放映設備 216 套,截至報告期末,為全國影院提供數字放映設備共計 8,963 套,佔全國市場份額的 13.2%。

因此時間是中國電影的朋友,因為它的發行影響力已經不是簡單的牌照壟斷而已,而是從產業鏈的本質上開始把控住了播放端的底層系統。

第二大賺錢的業務是電影放映。

全國排名前十的院線集團裡,有三家院線集團領屬於中國電影,所以中國電影可以說是最大的院線公司之一。截止至2019年6月,公司參控股院線的下屬影院共有 2,865 家,銀幕 17,478 塊。

由於發行渠道的強勢,中國電影集團旗下的院線作為產業鏈的重要變現端的表現非常好。尤其是中國電影還自建了自由的電影票銷售渠道,根據半年報的顯示,該平臺的收入半年期達到了9.43億元。

電影放映業務也並非完全是2C業務,這其中其實有一部分是2B的業務。中國電影由於強大的發行能力和國家隊背景,某些影片的銷售渠道大概率是2B銷售的(網上都能看得到有很多2B銷售的渠道)。

有了強勢的發行渠道,就有了強有力的現金流收入,因此再順著往下走把院線業務也給吃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一個行為。隨著時間推移和市場下沉,中國的院線集團的集中度恐怕還會逐步提高,而中國電影大概率是集中度提高的受益方。

第三大賺錢的業務是影視服務業務。

有了院線業務,產業鏈裡,院線的放映設備就成了下一個可以去攻佔的領域。而且優質國產化設備的大潮是不可逆的,自主研發的設備是未來的剛需,因此中國電影巨幕技術領域以及激光放映技術領域都有國內最好的技術儲備。


中國電影還收購了國內最大的放映技術提供商中影巴可。截至報告期末,中影巴可放映機在全國已安裝約 33,599 套。

第四大賺錢的業務是影視製作業務。

在這一塊,中國電影的投資是很謹慎也沒有必要進行大投入的。在2019年的半年報告期內,中國電影只投資了3億多元進行內容製作。

這一塊的毛利率波動是最大的。就好像前面說的,內容製作公司的弊端就是追求爆款,並不能有穩定的收入。但是對中國電影來說,爆款並不是公司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它只是一個使得利潤提高的一項業務而已。

同樣的,由於國家隊背景的原因,影視製作業務並沒有太大的道德風險存在,這一點已經比絕大部分的影視內容製作公司要安全得多了。再一個,中國電影的內容選擇方向也並不會犯大錯,長期來說是一項相對穩定的業務,並不用擔心會因為某幾部影片票房不好而造成集團整體下滑。

其他業務

可以忽略。。。

3

顯然,中國電影集團是一家從全產業鏈(除了內容製作以外)幾乎都有統治級別把控力的公司。

但必須指出來的是,由於國家隊的背景,所以所得利潤分配到上市公司資產的部分是有國家戰略思考參與其中的,也就是說股東利益有時候並不是首要目的(那當然了,你都已經這麼有統治力了,如果還把目標設定成為完全為股東賺錢的機器那就顯得太不公平了。。。)

因此,價格就顯得很重要了,什麼價格什麼情況買入中國電影將會最終決定你的收益率。

從公司的前三季度表現來看,中國電影並沒有受到明顯的“影視寒冬”的影響。當然了,這是因為中國電影並不是內容製作型公司,所以在整個影視行業整體還是向上的環境中,一個擁有壟斷型資產的公司表現根本看不出來有任何糟糕的問題。雖然同比增幅是肯定下滑了,但這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是虧損的比起來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從股價上來看,2018年股票大跌那會兒,中國電影最低跌到了10塊錢左右的時候可以說是“撿漏”的價格。(那個時候的市盈率大概只有12倍左右)

但我並不認同簡單地使用市盈率來衡量中國電影,因為好的電影爆款年份實際上有粉飾收入的效果。很多中國電影相關的資產實際上都是不能用金錢或者收入來簡單衡量的,它的收入彈性可能會因為發行和發映業務的變化而加大。


選擇在一個行業週期的底部買入中國電影是一個相對好的方式。說白了,也就是在從業人員和媒體都喊寒冬的時候,買入中國電影這種下限明顯的公司會很穩妥。

實際上“影視寒冬”是個值得商榷的概念。因為寒冬意味著大家還在期待春天的到來。然而想要回到過去的那種春天已經是有點不現實的了。

這個寒冬凍死的是“過剩產能”和“垃圾資產”。未來春天即使到來了,也是一個更加精品化的,更加互聯網化的時代。所以,只有那些把控著壟斷型資產的企業才有可能穿越牛熊。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近期買了一些中國電影。

透鏡社

專業的買方投資社區

讓每一個獨立思考的投資者找到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