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鶴唳華亭》羅晉&王勁鬆:雛鳳清於老鳳聲?

看《鶴唳華亭》,女主李一桐尚未現身,已經被羅晉和王勁松兩個大男人感動得稀里嘩啦,真是始料未及。

羅晉飾演太子蕭定權;王勁松飾演盧世瑜,太子蕭定權的老師;

受“太上皇”託付,身為太傅的盧世瑜是當朝清流領袖,並行君子一道。

孟子說:

“君子事君也,引君當道,志於仁。”

意思是“做君子的服侍國君,只是一心一意地引導他走向正路,心志向於仁。”

在劇中,盧世瑜就是這樣的“仁人”:他對帝王如此,對太子也是一顆真心。

不僅如此,因太子也乃真性情之君子,師生二人成了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甚至親如父子。

在羅晉和王勁松的生動演繹下,二人的深情厚誼,著實虐了一大波觀眾的心。

蕭定權與盧世瑜的三層情感

《鶴唳華亭》的前16集,基本上是“太子受虐”的梗 。

從小就失去母親、妹妹的他,得不到父愛,只好在授業恩師盧世瑜那裡尋求“港灣”。

而清流盧世瑜一樣“半生都為太子而活”,他逼著皇帝給太子行冠禮,以穩固太子的地位,死諫阻止皇帝發配太子守陵……

與前半部分,未起到什麼作用的女主相比,很多主線情節都集中在太子和老師這裡。

羅晉幾乎每集必哭、必遭陷害,脆弱善良的小心臟集集被傷害,被譽“哭帝”;盧老師則集集為窩囊太子擔驚受怕、鋌而走險,終於為他命喪黃泉;

原著也是如此:16集前,蕭定權本就是一個孩子,一個愛哭的孩子。只有“親人恩師”盧世瑜的犧牲,才換來了他的冷酷和成長。

而對於帝王來說,冷酷是必然的。

如果說盧世瑜教會他如何善良,那麼他親爹逼他流的所有眼淚也是他成長的必修課,這是後話,此文不題。

且說,太子蕭定權和老師盧世瑜之間有三種情,最淺的一層是“師生情”。

十年授業,恩情似海。

所以恩師故去後,在靈堂前悼念時,太子用戒尺把自己的手抽得血肉模糊。

師母在一旁含淚看著,沒有阻止,因為他知道太子需要用肉體的苦,來排解精神上的痛。

第二層是父子情。

太子再被陷害,被罰去守先帝陵,老師擋住發配太子的馬車,冒死覲見。

最終將所有罪責一力擔下,自盡於御前侍衛的刀下,血濺一地,太子的眼淚瞬間幹了。

什麼感情能讓盧世瑜以生命去換?在盧世瑜的心裡,太子就和親生兒子一樣。

在太子心裡,老師也像親生父親。恩師去世後,太子穿的是兒子該穿的孝服,網友在彈幕裡說:

“盧世瑜有太子如此相待,死的也值。”

因太子和盧世瑜之間的“父子情”常讓皇帝吃醋,老師總會刻意與太子“保持距離”,這也是君子“平淡如水”的相交之道。

在“太子冠禮”事件中,太子不甘被冤枉,耍了一點小心計,最後真相大白後,他問老師,自己是不是做錯了,還想“求安慰”到老師家裡吃個飯。

結果,老師慈愛地看著他,卻拒絕了他,老師跟他說了兩句話,意思是,

第一,他是你親爹 ,你應該信任他,早點把真相告訴他。第二,別來我家吃飯了,你畢竟是皇帝兒子不是我兒子,不方便 。

這樣的推拒,盧世瑜是想告訴太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在安守本分,做好蕭定權這個太子。

盧世瑜死後,皇帝讓他親自給老師選擇諡號(不得不說,皇帝為了逼太子黑化,簡直太狠了!)。

這兩個字,一個是“貞”,一個是“謬”。

選擇貞,老師流芳千古,陸英一家(太子鍾情的女子,女主之父)入獄;選擇謬,老師遺臭萬年,陸英一家得救。

太子揉碎了貞,想救女主一家,然而最終選擇了“貞”給老師。

也許,在他心裡,老師就如生父,如果自己如真選擇了“謬”,就是不孝。

這三種情,是君子之交情。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說君子之間沒有真情,恰恰相反,

凡真情都不會濃烈甜膩的方式表達,因為它是雋永、平淡的。

盧世瑜是君子。

當有人想把張陸正的女兒推舉成太子妃,以增加太子的實力時,盧世瑜不同意,他說:

一時來看,張陸正權勢會使天平往太子這邊傾斜,但長遠看來,國家卻需要一個清流的太子妃,才能固國安邦、撫慰君心,因此陸英之女合適,張陸正之女不合適。

“五倫之親,只有夫妻之間,在後半生,是一定要相互扶持共同度過的。”

看到這,真的很想給盧世瑜點贊,三觀太正,處事也太拎得清了!

當太子用心計取勝時,他打了太子“手板”。

太子哭訴著:

老師,我也想做清白之人啊,可是太難了!

可是盧世瑜告訴他:

“誰告訴你,這世上有簡單易行的道路的?所以“道”比“術”要難得多啊!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對自己的傷害,更要提防和小人對抗之時,自己對自己的傷害啊!”

還問他,今天你一朝用了陰謀,你的心就再也不能光明正大。難道,你真要為了“成功”捨棄光明,不做一個君子人嗎?

盧世瑜既是教育太子,也是在陳情自己一生的信仰。

而他所以能與太子有如此深情厚意,不只是因為師生情、父子情這些“私情”,還因為他相信,太子也是君子人,他知道,在他們心裡,有些東西比權勢、名位、私情都重。


身邊老師,不利用太子的親近,攉取功名利祿,即為“不親不狎”的君子道;身為太子,不願意放棄君子的原則,寧舍陸英一家,成全忠臣名節,這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君子道。

盧世瑜把蕭定權培養成了一個真正的君子、未來的君主。高過於他的父親。

他的就義、他的委屈,都是因為,他們是一對清流。

羅晉和王勁松的對手戲

觀眾在彈幕裡說:

“他們倆把我感動的稀里嘩啦!”

“天哪!我因為這兩男人哭了好幾集了?!”

“一聽到老師的聲音就想哭,怎麼辦?”

大家能被羅晉和王勁松的“師生情”感動,除了小說原著、編劇之功,當然離不開演員的出色表現。

扮演盧世瑜的王勁松老師自不必說,那是出了名的戲骨!

有人說:

判斷一部劇是不是精品,看配角的水準就知道。

因為這位老戲骨的加盟,可以說這讓部劇有了上精品的臺階。

《大明王朝》裡,他是太監楊金水,被稱為“太監三十年來第一人”

《破冰行動》裡,他是在劍拔弩張的環境中,氣定神閒的林耀東;

《琅琊榜》裡,他是少年天才、深藏不露、氣節超拔的言侯爺;

無論是忠是奸,是猥瑣是高尚,王勁松都能用“驚為天人的細節拿捏”,讓角色形象立得高,立得妙,惟妙惟肖。

他演太監,從不用學娘炮、也不必搔首弄姿。一個內在有野心、人格卻卑微的太監,他這樣的表現更高明:

進京見到賴以生存的“爸爸”,用兩手接過來“賞”的茶,弓著背、收著腹、雙目下垂。

而自己在臥室裡,用一手端茶碗,吊兒郎當,以示“戲弄世間”及“一切盡在掌控”。

在《鶴唳華亭》裡,王勁松飾演的盧世瑜經常身處險境或悲絕之地,但他從不用眼淚來表達內心的悲與憤。

明明是不動聲色的模樣,卻能從他眼神和嘴角的張馳中,感受到人物的內心活動。

彷彿每一塊臉部的肌肉、每一條法令紋都是拿著令牌的小兵,隨時供他驅使,真是“神乎其技”。

套用郭京飛的一句話來評價王勁松:

三十多年的演戲經驗,不爭不佔,只是用心詮釋每一個角色。

再說羅晉,他此前演過的角色中,精英和王子皇帝各佔一半。

比如《幕後之王》《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八月未央》《歸去來》等,都屬於“精英”系列。這精英系列與“《美人心計》中的漢慧帝劉盈、《三國》中漢獻帝劉協”王子皇帝系列相比,還是後者好評更多。

因為古裝皇帝或王子的角色,更適合羅晉的精緻的五官和略顯古典的氣質。

可能是善良、脆弱的傀儡皇帝演多了,在前16集,觀眾抱怨“蕭定權”這個角色,跟他此前飾演角色同質化太嚴重……。

“眼神永遠是我委屈,我隱忍,然後就開始眼含熱淚,走路顫顫巍巍。”

特別在“太子”黑化之前,蕭定權這個“沒長大、渴求愛、愛哭”的王子形象,一度讓觀眾失去耐心。

“這一集能不哭嗎?”

“怎麼又哭了!?太子這樣被欺負也是活該。”(好委屈呀,哈哈)

但是細看之下,羅晉的演技雖比不上王勁松的老辣,但可能是跟老戲骨對戲的緣故,他這此部戲中進步也不小。

比如“御史鬧事”一節。

在得知自己冤枉了太子之後,為了補償皇帝打算為太子定下“陸英之女”。

聰慧的太子覺察好事將近,一時間喜上眉梢,開心像得到糖果的孩子。

只見,羅晉臉上的陰霾瞬間消散,他莽撞地上前給父親奉茶,情不自禁地叫爹爹 ,令人忍俊不止,他爹和觀眾嘴角一齊跟著他上揚。


還有一次,想彌補和兒子感情的皇上,第一次把太子放在自己的轎輦中。

太子睡著了,後被報信的官員叫醒……此時,羅晉把一個剛剛睡醒、還處在懵懵的狀態裡但又想守禮節、小手無處安放的兒子,演繹得很是生動可愛。

曾有媒體評論羅晉稱:

“他是一個實力派演員,他的演技優秀、細膩,每個眼神裡都有戲”。

其實這句話並不過份,1981年出生、2003年就出道的羅晉,雖不算演戲天才,然16年的演藝經歷卻令他“厚積”了很多同類型角色的經驗。此次在《鶴唳華亭》中,和老戲骨對戲,終於得以舒展。

他是一個很認真的演員,一直在琢磨原著中的角色,自己也得到感悟和昇華:

“有時候我在想,人一輩子為什麼要去追求那個結果呢?這個結果好像並不是那麼重要……也許他真的是實打實地,做著一件件去改變現實的事情,可能改變不了,但他一直在影響著身邊的人和世界,直到失去生命……社會的進步就需要這樣的人。”



作為一名演員,他也不想譁眾取寵,不急於成為什麼樣的流量明星:

“我只想專注於我的工作、職業,真誠面對我的生活,單純的熱愛我愛的一切。這條路我不急,急什麼呢?爭搶?欺騙?我做不到也學不會……讓你們失望了,沒有成為你們想看到的那種星星”。


這個心態和語氣,有沒有很像“君子道”的太子本人啊?!

好人、低調、慢吞吞,不只他演的太子如此,也許這就是羅晉本色……唐嫣真的是有福了,有這麼暖暖的、不爭不搶的君子在身邊,心一定很踏實吧!


關於羅晉&王勁松的演技PK,說“雛鳳清於老鳳聲”言過其實了。

羅晉現在頂多算是和王勁松“搭上了戲”了,談不上超越。

但《鶴唳華亭》讓我們相信,行“君子之道”的羅晉“殿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