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老成都」駟馬橋,一座和“私奔”有關的千年古橋

多點歷史吶、就多點知識嘛。

多點文化吶、就多點談資噻。

新建的駟馬橋上,雕刻有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

駟馬橋,一座和“私奔”有關的古橋

它見證了司馬相如的愛情,也見證了他衣錦還鄉的豪情?!

草多寸/文

在古代,中國的京都基本上都在北方,從北方進入成都,必經之地就是駟馬橋,有關這個駟馬橋的來歷,流傳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我先給大家說說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故事。

在很早之前,駟馬橋這個地方是一片爛泥之地,道路非常難走,如果遇到下雨或者洪水,就更難通過了。當時,有個石匠師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四處籌款,終於和同門師兄們一起修建起了一座橋,大大的改善了交通。

民國時期的駟馬橋,看上去小了太多。

橋修好了,總得取個名字吧,但這石匠沒有文化,不知道取個什麼名字才好。接連幾天,他天天在橋上轉來轉去,就是憋不出一個名字來。

有一天,有娶親的隊伍經過這裡,石匠靈機一動,何不讓新娘來取名字,也好討個吉利啊。於是他攔下了花橋,請新娘為橋取個名字。新娘看推脫不掉,而且師傅為大家修橋也是功德一件,於是想了想說,“我夫家姓司,我孃家姓馬,就叫司馬橋吧!”

石匠很是滿意,這個名字便流傳開來。

到了漢代,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開酒肆的事情鬧得滿成都是人盡皆知,是大家茶餘飯後最喜歡的八卦話題,用現在的話說,就一直霸佔熱搜。後來民間就誤以為司馬橋就是以司馬相如的名字來命名的。

臺灣著名演員焦恩俊在電視連續劇《鳳求凰》中扮演的司馬相如。

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就特別嚮往《鳳求凰》裡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幾乎是無數人對愛情最美好的憧憬。

漢代文景之治時期,蜀郡(四川)臨邛縣(邛崍)的鉅富卓王孫,擁有良田千頃、華堂綺院,家奴就有800人 。卓文君為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善詩文。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曾創作了不少佳作流傳於世,是唯一以民間才女資質進入《史記》的歷史人物。

四川四大古城之臨邛古城的城樓(今成都邛崍市)


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字長卿,幼名犬子。自幼喜歡讀書,學習劍術,長大後學業有成,因為非常仰慕藺相如的為人,所以給自己改名為“相如”。

司馬相如精通楚辭,曾在漢景帝年間任武騎常侍。但景帝並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得不到重用,被景帝免職,後又遊於梁孝王門下,作了著名的《子虛賦》,梁孝王死後又回到成都。

返回成都的司馬相如,因為家境貧寒,沒有可以用來維持自己生活的職業,只得投奔舊時好友、臨邛縣令王吉。

當時,司馬相如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文人,又是縣令的好友,卓王孫自然是要設宴款待。在卓家的宴會上,司馬相如見到了“巴蜀第一美女”卓文君,一見傾心,即興彈奏起了《鳳求凰》,表達了對卓文君的愛慕。

這首《鳳求凰》成了後世人們對愛情理解的標準答案。

卓文君十六歲時出嫁,但幾年後丈夫過世,又返回孃家居住。卓文君哪裡抵擋得住大才子如此這般的大膽表白,自然也喜歡上了這個大文人。宴會完畢,司馬相如以重金賞賜卓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轉達傾慕之情。於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和司馬相如連夜趕回成都,上演了一幕“文君夜奔相如”的千古佳話。

今天,在古城裡,人們模擬當年卓文君“文君當爐”的場景。


到了成都,卓文君傻眼了,司馬家家徒四壁,空無一物,這對於一個從小就過著富裕生活的“富二代”著實是一番考驗。

卓文君只好求助父親,但卓王孫認為女兒的行為有辱家門,和她斷絕了父女關係。

才女有的是智慧,她帶著丈夫一起回到臨邛,在街上租了個門面賣酒,自己坐櫃當爐(溫酒),讓司馬相如穿著酒保的衣服跑堂,滌器於鬧市中。這就有了後世被稱為“文君當爐,相如滌器”的美談。

位於古城裡的文君井,現在已經建起了文君公園。


臨邛首富的女兒和女婿,當街買酒,這可是當下臨邛縣一大笑談,讓卓王孫羞得連門都不敢出。一些親戚勸說卓王孫,女兒已經是司馬相如的妻子,雖然貧窮,但司馬相如確實是個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卓王孫只好分給他們家奴一百人,錢一百萬,以及各種財物,卓文君才同司馬相如回到成都,置地買房,成為富有的人家。

後來,司馬相如接到漢武帝要他回長安的詔令,他也覺得這樣混下去不是個辦法,還得弄個一官半職,才好在岳父面前抬得起頭。在司馬橋與卓文君告別時,他在橋頭慷慨題字:“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是不乘坐由4匹駿馬拉著的高大馬車榮歸故里,我就不過這座橋!

1984年,峨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由鄔倩倩扮演卓文君。

到了長安,司馬相如寫了首《上林賦》,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封為郎官,也就是帝王的侍從官,後來作為漢武帝的專使招撫了夜郎國,被封為中郎將。

司馬相如乘坐駟馬駕車風風光光地回到成都,實現了當初對卓文君的諾言。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2千多年來,一直是各種藝術最喜歡錶達的題材。

於是,這司馬橋就改成了駟馬橋,因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故事”而名聲大震。南宋淳熙年間,成都府知府京鏜在《駟馬橋記》中,首次給這座橋正式定了名。

今天,這座橋還在,不過已經改建為一座寬大的鋼筋水泥大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