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夜色朦朧,燈火闌珊,橫跨清水河兩岸的張家口通橋實拍


明萬曆二十五年,即公元1597年,在張家口堡東門外清水河上,鎮守宣府都督梁秀倡導、募捐、組織修建石橋。張家口的民眾積極捐資、出力參與修建,三年後竣工,因該橋是當時唯一的一座過河通橋,這樣人們便將其稱為“通橋”。


通橋為七孔石拱橋,長25丈,寬2.2丈,高1.8丈,橋面、拱孔和橋墩都以青石條砌成,每個橋墩南北兩端都築有“分水尖”,橋上南北兩面是方形石柱夾石板護欄,橋兩頭各建有石牌坊,上書“普濟橋”三字。 張家口橋東區、橋西區的稱謂就起源於此橋。
古通橋歷經三百多年風吹雨打,幾經修葺。民國十三年,即1924年,山洪暴發,洪水將通橋沖垮。時任察哈爾都統張之江,報請西北五省邊防督辦馮玉祥批准,決定在原橋之南修建新橋。
新建的通橋位於原橋南側,為六跨下承式鋼架橋,橋樑為平面雙道鐵橋,路面以木板鋪成,橋樑兩端為石砌道路連接上岸,雙向兩條車道。
新橋1925年初動工,第二年春竣工,橋身全部用鋼結構鉚接,完整堅固。橋面鋪木板,分東西走向,兩側沒設便道。此橋完工後,張之江以隸書題寫橋名“清河橋”,並製成銅牌立於橋的東西兩端。
清河橋建成後,古老殘破的通橋完全被拆掉。 1941年,用鋼材接出兩側人行便道,以木板鋪路面,方木做護欄。 1945年,日本鬼子撤離張家口時,企圖炸燬清河橋,但僅有幾包炸藥被引爆,橋面輕微受損,後修復。
1946年,晉察冀邊區銀行將清河橋作為主圖案印在了1000元紙幣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清河橋橋面重新鋪裝。 1956年,木製橋板改為鋼筋混凝土板,橋樑鋼架重新油漆。
1992年,清河橋斷行機動車輛。 1997年,清河橋拆除,改建新橋。
大家看到的照片均為新橋照片。
原來的通橋被拆除了,現場連一絲痕跡都沒有保留下來,多少張家口人對大鐵橋的記憶被生生地切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