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鹽都交通綠色航道的 “N個” 美拍

七月盛夏,置身於鹽都境內的水路航道之中,河水碧波盪漾,兩岸草木蔥蘢,大小船隻來往穿梭,飛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一幅天藍、水清、岸綠的生態水運圖景躍然入畫。

鹽都有“水上明珠”之美稱,因地處於裡下河平原腹地,水網密佈,河湖眾多,現有內河航道里程366公里,其中等級以上航道171公里。三級航道鹽邵線、四級航道鹽寶線以及岡溝河、蟒蛇河、皮岔河、興鹽界河,連同東渦河、紅九河等24條支線航道,組成的四通八達的航運“脈絡”,如同“毛細血管”滲透於全境。

鏡頭一

航道水清、岸綠、景美

今年64歲的王大爺,家住鹽邵線航道朱瀝溝生態示範保護帶內。每天早晨,他都要在此鋪設的林蔭步道上伸伸腰、踢踢腿,暢遊於茂盛蔥綠孕育的“天然氧吧”之中,他滿臉露出幸福和知足。

“這兩年鹽都的環境變化可大了。”王大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以前這兒是“髒亂差”,現在這兒是“清、綠、美”——河道髒了有人“打理”,護堤損了有人修繕,樹枝亂了有人裁剪。“環境優、路好走、船好行、有錢掙,俺百姓的生活自然舒心了!”

據瞭解,鹽邵線航道位於淮河流域東部,從江都邵伯閘起至鹽城通榆河止,全長137公里,跨越揚州、泰州、鹽城,由西南流向東北,是京杭運河通向裡下河地區的主要通道。

“鹽邵線鹽都段有34.5公里,口寬70米,途經龍岡、秦南、尚莊、大縱湖4鎮及張莊、鹽龍兩個街道,是鹽城貨物外運主要的水上黃金走廊。”鹽都區航道管理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打造暢、潔、綠、美、優的幹線航道網,近年來,鹽都區航道管理站根據《鹽都區交通幹線沿線環境綜合整治“五項行動”工作方案》和《鹽城市幹線航道綠化和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方案》等通知要求,結合轄區航道實際,對境內61.6公里幹線航道進行了拉網式排查,重點治理幹線航道存在的垃圾、違章建築、礙航設施等突出問題,確保了綠色、環保、生態“鹽都水上走廊”的暢通。

同時,夯實根基。先後投入近2億元,建設航道護岸60公里;投入6580萬元,對航道進行疏浚,改善航道里程36公里,疏浚土方356萬立方米。並以生態航道為抓手,完成轄區內幹線航道用地範圍內的垃圾清理工作,清理航道邊坡生活垃圾、建築垃圾180立方米;種植鹽寶線航道綠化面積26.7萬平方米,鹽邵線航道綠化面積80萬平方米,與秦南鎮、尚莊鎮、大縱湖鎮政府共同投資1200餘萬元,打造33公里鹽邵線航道綠化景觀帶。隨著航道通行條件的改善,航行船舶大尺度、大噸位的通運能力日益凸顯,綜合效能、業務收入等大幅提升。

鏡頭二

航道暢達、安全、規範

7月18日上午,唐健的大船正停靠在鹽邵線鹽城水上服務區碼頭卸貨。陽光下的河面波光粼粼,他站在船頭看著展翅翱翔的白鷺,心情甚好。

今年34歲的唐健是鹽城建湖縣鍾莊鎮東北村人,專門從長江運砂石到鹽城。“我跑運輸已經十幾年了,為了擴大業務,三年前把100噸的船換成了現在的1000噸。” 唐健向記者介紹,他平均一個月要跑四五趟,鹽都境內河寬水清,兩岸綠樹成蔭,一路開船一路賞景,就像旅行一樣愜意,“航道暢通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一年能賺到20多萬呢!”

為方便往來船舶運輸生產,鹽都區航道管理站堅持上航巡查,年均巡航里程1.6萬公里,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涉航違章和損壞航道及其設施的行為,通航保證率達100%,精心維護航標,航標正常率達100%。同時,建立健全航政管理制度,推行“24小時值班制”,做到接報航政案件1小時內趕到現場,2小時內各項安全保暢措施到位。

為確保航政管理“暢通”,鹽都區航道管理站積極推行“航道一站通”模式,不斷加大航道產權維護力度,在行政許可項目中實行“一門受理、一次告知、限時辦結”,在服務中推行延時服務、預約服務、暖心服務,通過“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杯熱茶”傳情,念好“先敬禮,再說理,後處理”的文明執法九字訣,把許可審批窗口向一線延伸,使品牌服務的精髓融進管理之中。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鹽邵線水上服務區有一座挖入式港池,港池出口處的攔截網將水面上的水草全都攔在了外面。“這是我們自己創新研發的‘挖入式港池水上漂浮物攔截裝置’。”鹽都區航道管理站副站長殷國煒一邊現場演示一邊說,通過電動機帶動渦輪蝸桿,使攔截網下沉,達到阻攔漂浮物的目的,使航政艇出港池時間由原來的平均24分鐘縮短到5分鐘。

“工作效率的提高進一步提升了航政管理水平。”讓殷國煒和同事們自豪的是,他們發明的裝置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和推廣應用價值,成功榮獲2018年度江蘇省交通行業優秀QC小組成果一等獎,“將在全省,乃至全國的交通行業進行推廣。”

鏡頭三

航道服務、便捷、貼心

如今,鹽都境內幹線航道平均每天都會有上百艘船舶來往,年貨運量達1968萬噸。“30年來,我親眼見證了鹽都航道華麗轉身的發展歷程。”宋大紅是鹽城市鹽都區第三運輸有限公司負責人,從事水上運輸行業已有30多年,公司現有300-1000噸的運輸船和工程船600多艘。

“河道越來越寬,環境越來越好,尤其是鹽都航道站的貼心服務,讓運輸船暢通無阻。”宋大紅告訴記者,為方便船民生活,在其鹽邵線還建了水上服務區,加油加氣、充電補水、行累休息。“船民們打心眼裡感到高興。”

與此同時,為讓船民有一個溫馨的“航道之家”,鹽都區航道管理站特將服務區設為四大功能,先後投資近1.1億元,建設了3個500噸級雜貨泊位、6個散貨泊位以及3個待泊泊位,以便於貨物裝卸、物流配載,以及過往船民的生活所需。現碼頭水工結構按靠泊千噸級船舶設計,年吞吐量可達205萬噸。

鹽都區航道管理站站長陳平告訴記者,“航道之家”聚集了人心。航道管理站以便捷、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所樹的“航道一站通”品牌,最終贏得了廣大船民群眾讚許,使之實現了航道的執法管理由粗放型服務,向精細化、特色型服務轉化。

多年來,該站先後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先進基層單位”等殊榮。其“航道一站通”品牌相繼受到省、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表彰。

航道建設僅是鹽都交通的一個縮影。今年暑期,鹽城工學院教授呂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攝下了鹽都許多“湖光月色”。他將照片分享給記者時一再表示,“這是未啟用‘美拍’的美拍!”(通訊員 嚴俊 王銀忠 記者 姜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