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仕態|這四類“禍從口出”的情形,要提防!

我在機關工作了30多年,看到過許多同志因為“禍從口出”而後悔莫及。基於此,我“挖空心思”地找了些關於說話的“常見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云亦云

大學畢業生小王剛到機關時,開會從來不發言。剛開始,領導認為他是剛來不瞭解情況。可幾個月過去了,他仍然不發言,領導主持會議時指定要他發言,他才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再後來,雖然主動發言了,但總是人云亦云地附和別人幾句,自己的見解是什麼,總是不明確。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他沒有主見,領導也不再徵詢他的意見了。與他同時進機關的年輕同志都得到了重用,他卻被領導認為“能力不夠”。

彙報情況、開會發言、同行議事,總要有自己的見解。作為下屬,為領導提供建議作參考是題中之義。有人覺得少說話就是“明哲保身”,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而且,任何有水平、有能力的領導,都不會欣賞沒有想法、沒有主見的人。

自吹自擂

辦公室經常會組織幾個“筆桿子”合作完成重要公文的撰寫。

某機關秘書小張參與了本單位“五年規劃”起草組。規劃的指導思想、目標責任、方法步驟、保障措施等“綱目”,是起草組成員多次討論確定的,小張只承擔了其中一個題目的撰寫。

材料完成後,小張便在領導和其他同事面前,到處吹噓自己在研究綱目和撰寫中如何做出大貢獻。他原想的是,這樣能讓大家覺得自己很有思想、寫作能力很強,沒想到領導在總結會上著力表揚了小張。小張在表揚聲中,看到起草組其他成員鄙視的目光,如坐針氈……

總結、彙報工作講到成績時,應如實講述。如果自吹自擂、言過其實,在別人眼裡就成了“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機關工作人員更應該戒驕戒躁。有成績擺在那裡,領導和同事都能看見,沒必要到處吹噓。

喧賓奪主

某縣政府辦的小陳工作能力很強,領導對他也很信任。一年秋天,天氣預報說寒流要提前到來,縣裡決定儘快完成秋收任務,防止減產。小陳跟隨一名副縣長到某鄉督促秋收。

到了鄉里,發現大片成熟的農作物還沒收割,副縣長就把鄉長找來問。鄉長說是因為機械化程度低,外出打工的人又多,所以進度就慢了。副縣長問鄉長打算怎麼辦,鄉長為難地說:“沒什麼好辦法。”

小陳一聽不高興了,副縣長還沒說話,他就說:“沒辦法也得想辦法,一定要在寒流到來之前完成任務!”鄉長一聽就火了,說:“用得著你指手畫腳?”副縣長隨後指示鄉長請當地企業和有關方面幫忙。

事後,副縣長對小陳說,你用心是好的,但不應該那樣對鄉長說話。回到縣裡,辦公室主任問,小陳怎麼樣?副縣長笑笑說:“這小子有點兒愣。”主任一留意,也發現小陳“有點兒愣”——不適合在領導身邊工作,把他調離了。

拉大旗作虎皮

某單位領導指示,年終進行為期一週的車輛安全檢查。辦公室主任讓小孫把機關下屬各單位分管車輛的同志找來,傳達指示,制訂計劃,分步實施。

小孫覺得是主要領導指示辦的,不會有“阻力”,就沒把人找來協商,自己制訂計劃發了下去。沒徵求牽頭部門領導意見,就把這些部門的人員列進了“檢查組名單”,確定了某日某時為第一次碰頭會。

到了會議時刻,牽頭部門四名成員只到了兩名。小孫打電話到其中一個部門,語氣很“衝”地問:“你們那個誰誰誰怎麼到現在還不來開會?”對方問:“開什麼會?”小孫說:“檢查組成員會。”對方問:“誰把他列進去的?”小孫說:“我列的,怎麼了?”對方問:“你徵求過誰的意見?”小孫說:“他不是分管車輛嗎,還徵求什麼意見?”對方說:“連個招呼也不打,就把人拉到檢查組,合適嗎?他現在外地出差,不能參加這個會了。”掛了電話。

人不齊,碰頭會沒有開成,小孫只好向辦公室主任彙報。主任只好出面和各部門協調,重新啟動。檢查結束後,主任把小孫狠批了一頓,說:“不要以為有領導的指示就可以氣壯如牛,自作主張,不把其他部門當回事。”小孫點頭稱是。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8年第六期)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