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法外之地丨眾籌、互助,慈善、公益,NO!就是個生意

無論是盛行的大病眾籌,亦或用戶量頗大的互助平臺,皆以保險一線之隔。

保險代理、經紀等相關牌照的納入,及與保險公司的先後簽約,訴說著這類平臺的商業模式。

聯想這類平臺早年直接以“保險”之名獲客,如今依舊有意為之的“保障”與“保險”的擦邊球行止,高效的獲客手法背後,遍佈監管、行業之擔憂。

數輪、數億風險投資的資本加持中,是對這類平臺魚龍混雜現狀的擔憂,是對之風險管控能力、治理結構薄弱的擔憂,也是對之與持牌金融領域間有意模糊概念的擔憂。

眾籌、互助與保險傻傻分不清楚中,幾元、十幾元眾籌、互助金或許對普通消費者無關痛癢,但他背後是對一個行業的信任度。

兩會合並,“有牌無牌,涉及錢的都要管起來”的監管走向中,不再有法外之地。

慈善公益第一面

傳統互聯網創業路子,圈人圈錢

大病籌款用XX籌,0手續費;

籌到多少給多少,銀行轉賬手續費由XX籌承擔;

行善是一種輪迴;

平時助一人,難時億人助;

一人患病,眾人均攤。

十八般腦洞,標語亮眼,也透著互聯網創業企業的味道。

僅站在商業的角度衡量,大病眾籌、互助類平臺的“免費午餐”式打法乃互聯網公司經典戰術,借風險投資之手培育市場,燒錢圈下大量用戶,不失為一種獲客的高效手法。

坐看滴滴、美團、餓了嗎、拼多多……等互聯網新貴的成長,均驗證了這一方法論的可行性。

所不同在於一手“公益、慈善”的感情牌打得甚好,乃至可衍生造詞“公益創業”。

通行的做法也是找到“金主”——融資——推廣——獲取用戶。

《今日保險》統計的10家較為知名的大病眾籌平臺,有多家完成融資。如朋友圈中常見的輕鬆籌、水滴籌、慈善籌等先後達成數輪融資。

輕鬆籌一共進行了A輪、B輪、B+輪、C輪四輪融資,資金數額達6000多萬美元。C輪融資高達2800萬美元,由IDG資本旗下成長期基金領投,德同資本、同道資本、騰訊、道生資本等老股東跟投。

水滴籌也經歷種子輪、天使輪、A輪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最新的A輪融資為1.6億元,除了美團點評、高榕資本、IDG資本跟投,還引入了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創新工場、藍馳創投等公司。

其他大病籌備平臺多完成百萬或千萬級別融資。

互助類平臺中,e互助、夸克聯盟等也先後完成數次融資,會員數量也達到百萬級別,水滴互助、輕鬆互助用戶數量達到千萬級別。

相對於商業保險數千元乃至上萬元的年度保費,幾元錢甚至免費、倒貼的市場推廣,大病眾籌、互助類平臺用戶數迅速做大,少則數十萬、百萬會員,多則會員數量過億。

再看,大病眾籌、互助類平臺的創始人多是擁有互聯網創業公司履歷之人,很是熟悉這套屬於互聯網企業的打法。

慈善公益第二面

巨資購入保險牌照

導流、免費的“互聯網”鐵律、“慈善、公益”之名,加上千萬甚至過億的推廣運營費用,看似“免費”的策略下,輕鬆圈下巨量用戶數據。

慈善公益盛名之下,借場景化大流量做保險或許才是真正意圖。

實際上,這些大病眾籌、互助平臺的商業保險路徑慢慢浮出水面,露出真容。20家平臺中,輕鬆籌、水滴公司已獲得保險經紀牌照。

2016年8月,輕鬆籌取得了保險經紀牌照。同年底,輕鬆籌上線輕鬆e保。

2016年9月,水滴公司收購了一家擁有全國性保險經紀牌照的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上線“水滴保”,開始向用戶推薦保險產品。

2018年6月8日,輕鬆籌與泰康在線簽訂合作協議。

互助類平臺的商業模式,幾乎全部指向保險。部分平臺單日保費破3000萬的業績,則在加速這一模式變現。

事實上,無論是保險代理還是保險經紀牌照,5000萬實繳註冊資本金是基本。按照當前一張全國性保險代理、經紀牌照2500——3000萬的價格計算,如果選擇購買一張銷售保險的中介牌照的耗資約在七八千萬。

對於創業企業而言,七八千萬資本金的消耗是壓力,也是對商業保險領域的青睞。

疑惑在於消費者教育嚴重匱乏的國內保險領域,本就不太明白商業保險之邏輯和概念的消費者是否明白這類平臺和保險之間的界限?

況且這類平臺發展初期堂而皇之以“保險” 名義斂取客戶的行為並不少見,會不會帶來更深層次的誤解?

且不談更多的這類平臺是否具備保險精算進行風險定價和費率釐定,有沒有科學的提取責任準備金,缺乏專業監管的背景下是否具備財務穩定性——賠付能力。

慈善公益第三面

這不再是法外之地

6月初業內流出的《中國銀保監會2018年打擊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專項行動工作方案》:

將嚴查非法無牌照金融活動,旗幟鮮明打擊非法、淨化市場;

打擊重點中包括未經批准經營保險業務或保險中介業務。

“從法無規定即可為,到法無規定不可為”的監管轉變中,各大互助、眾籌平臺先後撇清和保險的區別。

“互助不是保險,加入互助計劃是單向的捐贈或捐助行為,不能預期獲得確定的風險保障月,不承諾剛性賠付。”

早在2015年,時任保險監管部門曾發佈風險提示,部分“互助計劃”經營主體借保險尤其是借相互保險名義進行公開宣傳、銷售,極易造成保險消費者將其與保險產品混淆,存在諸多潛在風險,主要集中在意外互助和重大疾病互助等領域。

隨後即有平臺借這一監管風向直接關閉平臺,過往互助名單、運營費用、成本支出等核心賬目也不了了之。

運營平臺權限過大、越權操作導致的會員地位弱勢,侵害會員權益、資金缺乏監管等監管盲點曝光,無人監管灰色地帶就此而生。

幾元、十幾元的人均互助金的“失聯”也難有消費者執著追究到底,不知是否涉及非法集資?

為了規避監管風險——取得保險相關牌照的眾籌、互助類平臺的控股公司,依舊會保持保險牌照和平臺間的獨立關係,但展業場景還在平臺中。

相對於持牌金融領域的嚴格管控,非持牌平臺的風險方是大隱患。動輒千萬、過億的用戶數據,一旦風險擴散,將一發不可收拾。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最終遷怒的恐還是持牌的金融機構。

想起了朋友圈中的一則軼事,關閉了幾十萬會員的互助平臺後,那個年輕的創始人開始曬各地旅遊美照與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