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管理者如何能讓員工“聽從指揮、統一行動”,結果不可思議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慈不帶兵’這一句話,告訴我們管理要‘嚴’,這個‘嚴’不是嚴厲的嚴,是嚴謹的嚴,讓我們管理者在嚴格要求下屬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因為過於不及都達不到預期的結果。管理者‘嚴格’要求下屬的目的是保證團隊的紀律性與原則性,讓每一個團隊成員“聽從指揮,統一行動”嚴格按照組織標準去達成工作目標。那麼為什麼還要謹慎、小心哪?是因為管理者如果對員工要求過於苛刻,員工就會變得死板、僵化,工作上更沒有什麼創造力可言,所以,管理者即要做嚴明紀律、堅守原則,;又要做到張弛有度,不失靈活。

孟子.婁離上講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個人僅僅依靠‘善’,是管理不好一個國家的,一個組織僅僅依靠法律、法規是沒有辦法正常運行的。企業管理也是一樣的,所以我經常講:“

領導是一個‘好’人,但好人成不了領導”,因此“慈不掌兵”這句話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把這句話簡單的理解成仁慈善良的人不能帶兵你就大錯特錯了,反之,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懂得‘仁慈’、做好人就變成假仁慈、即不仁之仁。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團隊管理也是一樣的,如果組織內都是相互尊重、彬彬有禮,互不侵犯,這個組織是很難有大的發展的。這次我犯錯誤,你不要說,下次你犯錯了,我也不揭發,相互包庇,美其名曰互惠互利。管理者如果你看到下屬做錯了你還不說,違反制度了你還一味的縱容,最後的結果就是團隊一片散沙,紀律渙散,結果是員工業績上不去,拿不到高工資,生活品質提升不上去,企業不發展員工的職業生涯就不能實現,這種仁慈就是假仁慈,最後企業和員工都不會說你好。

慈不掌兵這句話道出了團隊管理的原則問題,你不對員工好,不體恤員工,不能愛兵如子,員工就不會和你同甘共苦,不會和你一條心。仁慈、仁愛為本,員工才會維護組織的利益,反之,

你的這種體恤變成了“溺愛”,培養出來的都是“嬌兵”,這也違反了你最初的仁慈之初心,也不利於組織與員工的發展。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其實,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關係管理,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們大家都聽過“刺蝟理論”,冬天如果兩個刺蝟離得太近,身上的刺就會傷到對方,如果離得太遠,彼此之間又不能相互取暖,所以,遠、近都是個問題。

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又何嘗不是那,如果離得太近,人性的弱點與劣根性(刺)就會暴露出來,彼此受到傷害,如果離得太遠,員工又覺得你沒有人情味,不會和管理者一條心,所以,我提倡管理者與員工之間要親疏有度,親是以人為本,這也應該是每一位管理者的初心,員工才會理解你的嚴格與苛刻(或許當下不理解,但當員工得到了更多回報與成就時,總會理解的),疏是親的底線,也就是保證雙方既能彼此取暖又不會互相傷害。

這個底線很難把握,如果非要給這個底線一個標準的化,那就是四個字“賞罰分明”,賞罰分明的前提功過不相抵,這一點是很多組織失控的主要原因。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除了在員工身上下功夫之外,更要在自己的修養上和綜合能力方面下功夫,《論語.子路》中講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管理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下屬無限的放大,並且成為下屬日後行為的準則與效仿的對象。

舉例:一些中層幹部,經常在下屬面前講上級領導的缺點或不足,卻期望自己的下屬能夠對自己絕對服從、不產生抱怨,現實卻是你如何對待你的上司,你的下屬就會如何對待你,這就叫“有樣學樣”,美國格特魯德.斯泰因說:“最好的追隨者,才是最好的領導者。”要想領導他人,就要先學會被領導,因為你怎麼對待你的領導,下屬就會怎麼對待你,這也是為什麼閆明老師經常講“

管理者不要在下屬面前,議論上級領導缺點的原因。

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想讓管理工作有效,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工作有效(自我管理),即做對的事情的能力及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對與“體力工作者”來說,管理者更想要的是執行力,按照標準流程、標準動作不打折扣的去執行;但對與“知識工作者”來說,管理者思維必須改變,我們需要不單單是一個沒有絲毫創造力的執行機器,我們更需要“知識工作者”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來源於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而非強迫被動的執行。

過去的管理,是以管理者為中心,員工只是單純的任務執行;而互聯網的今天,信息快速迭代、水平傳遞,要求組織經營者必須從過去以管理者為中心到以員工為中心的轉變,管理職能從執行到創新的轉變,從控制到服務的轉變,從指揮到輔導溝通的轉變。

所以,管理者有效性的關鍵,不在於“有效的管理他人”,而在於有效的“管理自己”,通過自己有效的管理工作,推動整個組織的發展,使“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的工作成果”。

在此一定要認清楚一個概念,

管理者的首要任務不是改變人,而是發現人。我們試想一下,一個人的優勢或某項特長(性格),培養起來一般需要多長時間,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十年數樹、百年樹人),而且還要有一個前提你培養的人得有這方面的天賦才行。你沒有選(識人)就開始“育”,就好比你選了一個芝麻的種子,種下之後,接著辛勤的耕耘(澆水、施肥),最後希望得到一個西瓜,這是不現實的。

我們不如在員工特長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式的培養或橫向拓展,還可以邊用邊培養,在實踐中指導提升,就會容易很多,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