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楊絳傳》1-楊家有女初長成




親愛的小夥伴們,晚上好,今天我們將開啟一本新書——《楊絳傳》。


羅銀勝所撰寫的《楊絳傳》堪稱經典之作,是第一部關於楊絳的人物傳記,作者以溫潤的筆觸客觀而又不失生動地敘述了一代傳奇才女楊絳的一生。


本書通過細膩的文筆敘寫了楊絳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長、家庭變遷、求學歷程,以及同錢鍾書半個多世紀相濡以沫的愛情,盡顯其博學、睿智、寬容、韌性的純德名媛風範。


楊絳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她對抗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的態度,堪稱生命的正能量。


她歷經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靜、充實、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著,她的傳記值得所有人靜下心來一讀。


讓我們一起開啟今天的共讀吧!


--- 精華領讀 ---



01

故里家世


楊氏家族世居江蘇無錫,在當地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用楊絳的話說,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無外乎書生、窮官,但都秉性正直、酷愛讀書。


楊絳的父親,名叫楊蔭杭。楊絳在晚年曾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的研究所之約,撰寫過《回憶我的父親》。


文中所記楊絳父親的生平事蹟,可以看到清末明初一代知識分子為了中國的富強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那種司法獨立、不畏強權的包公形象,令人過目不忘。


楊絳的母親唐須荌也是無錫人,是一位賢惠文靜的知識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


唐須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與楊蔭杭結婚後,甘做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務。


楊氏家族是很龐大的,楊絳父親的兄弟姊妹共六人,均是新時代的知識分子。


楊絳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和睦自由民主開明的家庭當中,可想而知,是相當幸運的。


良好的家世家風,深厚的文化積蘊,為楊絳後來的文學領域傳奇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02

幼稚年少時


楊絳,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七日出生在北京,原名楊季康,後以筆名楊絳行事。


楊絳父親楊蔭杭因得罪了省長屈光映被調到北京任職。楊蔭杭夫婦便帶著楊絳等人來到了北京。


楊絳是在五歲開蒙的。她上的小學是北京女高師附小,她的三姑母楊蔭榆就在女高師工作,楊絳開始有記憶也是這個時候。


那時候的楊絳活潑可愛,充滿童趣,惹人喜愛。女高師的學生時常帶著已放學的楊絳到大學部去玩耍,她們陪小楊絳打鞦韆,蹬得老高,楊絳心裡既高興又害怕,嘴裡不敢講出來。


當時,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在北京歷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等職務,公務繁忙,忙不及履,最後楊蔭杭還是因為扣押交通部總長事件被迫離開了北京。


這樣,還在上初小三年級的楊絳,便跟著父母一家人啟程回南了。


這次全家離京,事出突然,因而十分充忙。忽有一天清早,決定返回南方,楊絳記得當時還在寓所的小院子玩耍。


火車站月臺上人頭攢動,在楊絳眼裡,為她父親送行的有一大片人,誰也沒有那麼多人送行,她覺得自己的父親與眾不同·,很有自豪感。


火車徐徐地開了,楊絳幼年在北京的歡愉生活也暫告一段落了,小小的她不知道在無錫老家等著她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楊絳的父母在無錫沙巷預先租下房子,避免擠到老家去住。沙巷口有一座廟,叫大王廟。原先不知是祭祀什麼大王的,後來改為學校,就叫大王廟小學。


楊絳和兩個弟弟是在中間插班進去的,她原是初小三年級,在這裡就插入最高班。


楊絳在大王廟的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的。他們有一節體操是揉肚子,九歲、十歲以上的女生都含羞吃吃地笑停手不做。而楊絳卻“傻里傻氣”地照做不誤,不管人家的嘲笑。


諸如此類,留給楊絳回憶還是很深絳在大王廟上學不過半學期,可是留下地印象卻分外生動。



03

家庭變故


在沙巷寓所居住不久後,楊蔭杭就病倒了。他因為一度留洋,所以只相信西醫,不相信中醫。


但西醫一度沒有診斷出什麼眉目,病勢卻俞發嚴重,連續幾天高燒不退,神志也開始有點不清了。


楊家上下急得團團轉,卻無能為力。


無奈之下,唐須荌只得延請楊蔭杭的老友,也是有名的中醫華實甫先生,他答應唐氏的要求“死馬當做活馬醫”,於是開了一個藥方。


奇蹟發生了,楊蔭杭死裡逃生,居然掙扎過來了。全家人把華實甫先生當作救命恩人。


對此,楊絳不無感概地說:


我常想,假如我父親一病不起,我如有親戚哀憐,照應我讀幾年書,也許可以做個小學教員。不然我只好去做女工,無錫多的是工廠。


生離死別,人間滄桑,不禁使楊絳產生一種世事如煙的感喟。



04

匆匆少年行


一九二零年,楊絳隨父母遷居上海,在上海期間,楊絳的母親生下了她最小的妹妹楊必。


此時,楊蔭杭應邀在上海申報館當主筆,在啟明女校上學的楊絳曾去位於漢口路的申報館看望過父親。


按啟明女校的規矩,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稱為“月頭禮拜“,住本市的學生放假回家。到了“月頭禮拜”,住本市的學生都由家人接回家去。


留校的楊絳她們真是說不出的難受。但在這些離開家的日子,鍛鍊了楊絳獨立而又堅強的品行。


楊蔭杭還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氣“,樹立大志,還主張自食其力,不能不勞而獲,這些都給孩子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影響。


楊蔭杭要孩子幹活兒,懸下賞格,在陰溼的院子裡抓到鼻涕蟲一個,獎勵銅板一個,小蜘蛛一個銅板三個,大蜘蛛一個銅板一個。


在楊絳看來,這種“勞動教育”其實是美國式的鼓勵孩子賺錢,而不是教育“勞動光榮”。


楊絳上學週末回家,發現她的弟弟妹妹連因病休假的三姐都在“賺錢”,小弟弟捉得最多。


不過,楊絳對這種“賺錢”方法並不感興趣,她像她的母親一樣對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漠。


楊絳看得很明白:天下的好東西多著呢?你能樣樣都有嗎?她認為這種“賺錢”方法,與其說是“勞動教育”,更像是鼓吹“個人奮鬥”。


楊絳的淡泊名利的性格,就是在家庭的薰陶下形成的。


定居蘇州的時候,楊絳開始念中學,進的蘇州振華女校,正好十六歲,由於她長得小巧,看上去只有十三四歲。


那時北伐戰爭正在進行,學生運動很多,常常需要遊行、開群眾大會等。楊絳也被推選去搞宣傳,這次她不想參加。


原因很簡單,不是楊絳落後,而在於“當時蘇州風氣閉塞,街上的輕薄人很會欺負女孩子”。


學校有規定,只要說是“家裡不贊成”,把責任推給家裡,就能豁免一切開會、遊行、當代表等。


楊絳週末回家向父親求救,問能不能也說“家裡不贊成”。


楊蔭杭一口拒絕,他還說:‘‘你不肯,就別去,不用借爸爸來擋。


楊蔭杭對楊絳說:“你知道林肯說的一句話嗎? Dare to say no! 你敢嗎?”


“敢!”楊絳苦著臉說。


第二天,楊絳到學校也不說是什麼,只堅持“我不贊成,我不去”。這當然成了“豈有此理”。


事實證明,楊絳的“豈有此理”變成了“很有道理”。因為女同學上街演講,確有心懷鬼胎的軍人對她們非禮。


由此可見,楊絳對政治的不感興趣,由來已久。堅持主見,獨當一面的品行也初見雛形。


楊絳的中學生活,就這樣無憂無慮地度過的,沐浴著父母的關愛,她漸漸地成熟長大了。



05

大學時代


一九二八年夏,楊絳準備報考大學。這是清華大學剛開始招收女生,但不到南方來招生。她只好就近考入蘇州的東吳大學。


楊絳在東吳大學上了一年學之後,學校讓他們分科。為選專業,楊絳頗費躊躇,只好帶著問題回家求教。


“我該學什麼?”她問父親。


楊蔭杭回答:“沒有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有了父親這番話,楊絳內心釋然。當時楊絳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當時東吳大學沒有文學系,只有法預科和政治系。楊絳最終選擇了政治系。


雖說楊絳進了政治系,可她對政治學卻毫無興趣,只求得功課敷衍過去,她課餘都花在圖書館博覽群書。


東吳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十分可觀,中外文學名著很多。楊絳在這裡養成了嗜書如命的習好。


外語在這所教會大學本來就十分注重,加上她在這裡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外語水平日以增進。因此,在她成為文學翻譯家前,她就翻譯過不少英文的政治學論文。


楊絳在東吳大學讀三年級的時候,她的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為她申請到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


可是她出於以下考慮,謝絕了留學的申請:一是不忍增添家庭負擔;二是她對留學有一套看法,與其到美國攻讀政治學,還不如在國內較好的大學裡攻讀文學。


楊絳告訴父母親自己不想出國讀政治,只想考清華研究院攻讀文學。後來她果然考上了,她的父母當然都很高興。


結語:今天我們讀到了楊絳從幼年時期成長到成人時期,在這個溫暖有愛的家庭裡慢慢成熟了,最終如願地考上了心中憧憬地清華清華研究院攻讀文學。


她會在這所夢寐以求的大學裡發生什麼樣有趣的故事呢?她的文學之路又將延伸到何方呢?我們明天見,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