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探訪忻州市偏頭關


張海萍


2019年晚秋的一天,參觀完寧武關,帶著對英雄崇仰敬佩的激動心情,離開寧武關馳騁前往偏關。寧武關起步到偏頭關收費口要100多公里路程,下了高速口沿著峽谷前行,道路兩側到處可見這種標語:保護一片綠地,撐起一片藍天。兩側的土山上綠化搞的雖然沒有山西右玉那樣龐大恢弘,但是山上到處都是育林坑。可見當地領導對植樹造林的重視。

偏關縣古稱林湖、始稱偏頭關、偏頭寨,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清改稱偏關縣。

偏關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邊陲,處於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於神池、朔州兩縣(市)毗鄰。縣境東西長60千米,南北寬58 千米,全縣總面積1682平方千米,總人口有15萬人之多。


偏關縣的由來,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 又據《偏關縣誌》,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偏關縣屬黃河水系,主要有黃河支流的關河、縣川河、楊家川河,除黃河外,其它河流一般均呈東北——西南發育。偏關縣大部隸屬關河和縣川河流域。

收費口出來急駛半小時先到達偏關護城樓,它位於偏關縣城西山崗上。又因坐落於形似虎頭的西山之上,也叫虎頭墩。它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偏頭關2000多座烽堠的統領,傳接四路烽火(東接平魯衛、老營堡一帶;東北接水泉堡一帶;西北接老牛灣堡一帶;西接河曲城、西關河口一帶。)及護守城池;山西鎮的信號先從此樓發出。明清時期,護城樓建築雄偉,一直是偏關的地標性建築。可惜上世紀中期,護城樓慘遭拆毀。我們這次之行恰逢護城樓也已修繕完畢可以登樓一睹它的風采。

現有護城樓南北長70米,東西寬36米,堡東開拱門,外包磚內填素土,素土夯實,城牆上砌築垛口,護城樓方型,護城樓通高28.8米,墩臺高12米,墩臺寬28米,護城樓身高19米,總寬20米,為2011-2012年偏關縣政府斥巨資在原址上覆建,鋼砼木仿古建築;將闢為偏關的邊塞文化博物館,融入偏關的邊塞旅遊區;是偏關縣實施“文化旅遊縣”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

站在偏關護城樓上,居高臨下可俯視縣城全貌,可瞭望周邊山脈的動向;可以觀察到四周烽火臺的信息,古老的建築在當年修建時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當年有外寇侵犯時,這裡第一時間收到烽火消息,及時通知城堡守備軍,做好應戰的準備。站在護城樓上彷彿看見周邊的烽燧狼煙,號角聲響,將領指揮千軍萬馬氣勢磅礴的鏗鏘之聲。這正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

從偏關護城樓下山,沿著偏關河邊公路我們見證當年沿河築堤,規模浩瀚,始稱“九塞屏藩”的古城牆;現在所存的城垣形狀不規則,城高10米處包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氣勢雄偉。西牆、北牆多為夯土牆,東部城牆已毀。


繞過城牆一座雄偉的城門樓赫然出現在眼前。故關是古關,卻是近年來的翻修之作,鮮豔地矗立著。它是一個彩繪的三簷三層的雄偉建築,硃紅的柱子,雕刻著各種圖案的橫樑和欄杆;富麗而堂皇。門樓上懸有“偏頭關”三字的木匾,落款為“胡富國”——一位前任山西省省委書記。(話外語:胡富國曾是山西人民心中廉潔愛民的好書記,在他執政期間,為民辦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有他主管修建了山西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結束了山西人民出行“堵車”難題。第二件既是“萬家寨引黃工程”,它是一項世界級的跨流域引水工程,是山西省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萬家寨水庫總庫容為8.96億立方米,每年向內蒙供水2億立方米,向山西供水12億立方米,水電站容量為108萬千瓦。山西省萬家寨引黃工程是解決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工業及生活用水的一項大型引水工程。)

偏關舊稱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並稱“外三關”,為三關之首。因關城“東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頭關。”又因“偏關突出雁門、寧武西北,如人首之偏隆,此偏頭關之所由名也。”從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至正德十年(1515年)的100餘年,在偏關境內不斷增修長城,形成強大的軍事設防。沿河築堤,規模初備,始稱“九塞屏藩”。

要說清楚偏關的來歷並不容易,如果看一眼偏關城周遭星羅棋佈的烽火臺,如果將偏頭關放置在長城建築格局中考察;一切便豁然開朗。臨關河,靠塔梁,地勢險要;老城雖處低谷,視野卻奇異地開闊,四面八方幾十座烽火臺的風吹草動都看得一清二楚;只有這裡應該是邊地信息彙集的最佳位置。

“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讚譽。“黃河曲曲濤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環”。明人崔鏞的《偏頭關》詩說明了偏頭關在當時邊防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時的偏關邊防,比寧武、雁門關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偏頭關北接蒙佔高原,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相對,內、外長城在關東的老營堡處相接,而600多年前明初的蒙古貴族勢力不斷侵犯邊界,屢犯晉西北,偏頭關首當其衝。

到了明弘治年間,蒙古韃靼部達延汗統一蒙古後,經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間,其孫俺答汗就率兵數次入侵偏頭關。隆慶初年、蒙古騎兵再次由偏頭關西北入侵,進犯岢嵐、嵐縣,並深入晉中地區、所到之處,殺掠殆盡。由此可見,明代中期的偏頭關、是蒙古騎兵和明朝軍隊較量的重要戰場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偏關也是晉西北根據地。


偏頭關從五代開始就是邊地鎮關之一,到明代,其軍事地位更加顯要。偏頭關的兵員從哪裡徵來的?從現在偏關人的方言判斷,偏關一縣的人,都應該屬於西涼軍後裔。一個證據是,他們的方言和口音與今天寧夏、甘肅一帶的方言別無二致,例如“偏關”,偏關人發音“偏”近於“皮”又不是“皮”,從發聲學角度應該是齒間磨擦雙唇爆破音,一般人還真的不好把握。

還有一個證據,偏關人口味近酸;常吃一種酸飯,就是將糜子米發酵煮食,熬熟為粥,撈食為飯,四季如此;竟與寧夏的酸醬飯一脈相承,這也是乾旱地區生出的一種止渴法子,非常有效,食之不忘。近酸的食習,延及偏頭關過去所轄的河曲、岢嵐一帶,甚至隨著“走西口”的腳步漫到土默川、河套川。

想那西涼故地,自古以來英雄輩出;西漢有李廣、李陵,東漢則馬騰、馬超,一直到晚近的馬氏家族,都是能征善戰的將才,今天,英雄的血性經過千百年的淘洗沉澱,實實在在地落在民情風俗之中。

守關將士的後輩們,偏頭關自設關以來的將士換過多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偏頭關守將個個都是不避斧鉞刑天爭神的英雄。每一位守將來了之後,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籌資修築長城。偏關的長城修過好幾茬,規模或有大小,形制也有區別;一代代守將修築長城的認真和盡責卻是一脈相承的,讀《偏關志》《山西通志》,每一尺長城的延長,每一個堡寨的修築,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如果將主持其事的兵憲大員們的名字連綴起來,完全可以寫出一部厚厚的長城傳。

偏關長城的走向,似乎就是偏關人性格的一個象徵,忠貞而堅韌,不屈而固執。偏關有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叫做萬世德;這個人生在長城邊,長在黃河畔,能文能武,一直做到兵部侍郎;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今天的萬家寨水電站就坐落在萬世德曾經駐守過的堡寨旁邊。他治縣有德政,名播四鄉,他抗倭有功勳,績載史冊,這個人無疑是為那個紛亂的大明朝添加色彩的風雲人物。

民間關於萬家的口頭文學倒生動得多。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軍入關,當清軍一路攻城略地進入偏關之後;明朝重關的將士們當然心中是不服的,但大勢所趨,誰也不能說什麼。有一天,萬家老宅的門首忽然掛出一辮子蒜來,萬家的僕人出來說,是女主人命令掛出來的,為的是驅避滿人的腥羶之氣。不久,大同總兵姜鑲降而後叛,萬世德長孫萬煉積極謀劃其事,偏關老家的媳婦忙著為起義籌備錢糧。姜鑲兵變失敗,萬氏一門縱火自焚,百姓無不為之涕下。“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需生入玉門關”“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而偏關城也在一片大火之中結束了它作為華夏重關的歷史。

偏關城歷經明清兩代興建,規模大展,儘管四面環山,地處盆地,但隨著東高西低的山勢,像一隻頭枕塔梁山,臥於關河川的巨犀,又稱“犀牛望月”城。

古時關城內有寺廟108座,建築宏偉。“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明山西巡撫何喬新對軍事重鎮-偏頭關給予高度評價。

城內主大街縱貫南北,樓房林立,商賈雲集,街市一新。明清建築古民居,青瓦房舍,各抱地勢,一展古樸古香的風韻。城中央的鐘鼓樓,石基磚拱,紅牆青瓦,飛簷歇山頂,雄姿穩健,十分氣派。

如今,偏關古城的古建築大部分已蕩然無存,只留得南門城樓和鼓樓還能顯現出當年的氣魄和威嚴。走在古城的老街上,到處是車水馬龍的景象,商場超市遍佈其間。很難想象,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在這晉陝蒙的邊塞小城,在歷史的進程中曾經發生過那麼多可歌可泣的動人的故事。

偏頭寨東靠雙鳳山,西俯關河川,“地控西北,為守城之權輿”。又西距黃河20裡,楊繼業、楊延昭與契丹征戰於雁門、偏頭一帶。楊家將在這塊土地上兵來將往,浴血疆場,威鎮三關,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世代佳話。

離開偏頭關城樓,駛入東山的文筆塔公園。文筆塔公園位於偏關縣城東山之巔,是偏關縣委、縣政府著力塑造邊寨古城新形象的大手筆。它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氣勢恢宏,別出心裁,由“文星肯登”、“文筆凌霄”、“同樂園”三大主體景觀組成,總佔地面積460畝,共投資1650萬元;成為偏關縣城市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文筆塔,又稱“文筆凌霄塔”。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層磚石結構八角雁塔。崇禎八年(1635年)加高四層,共十一層,上書“文筆凌霄”字樣。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這座塔現在已被人們視為偏關的象徵。

該塔與河曲的文筆塔不同。河曲的文筆塔為實心筆狀塔,而偏關的文筆塔全名為文筆凌宵塔;且為空心層級塔。河曲的文筆塔為清朝年間修建,而偏關的文筆塔則為明代建造。

從偏關賓館門口走488個臺階,一氣攀登。自感氣喘吁吁。從文筆塔公園居高臨下望去,小小的偏關縣城安靜地臥在一個山窩窩裡面。在文筆塔可見文人墨客留下的詩作:


(下面詩詞均為文筆塔燈箱裡各個時期的詩作)

【詠偏頭關】

雄關鼎寧雁,形勢獨開張。

地控黃河北,山連紫塞長。

春深貔虎伏,秋老鸛鵝翔。

門戶障宣大,藩籬限羯羌。

層巒千里畫,絕險一夫當。

土屋餘唐險,金城鞏晉強。

華夷天設域,表裡若為防。

可笑和戎利,相因誤漢康。

【金鴕沙伏】

沙護重蹄鐵作胎,

何年陶鑄復沉埋。

好風牽鼻搖藤蔓,

細雨沾毛長蘚苔。

泥馬能凌江水渡,

金牛曾說蜀山開。

想回晉殿成荊棘,

霧卷黃昏塞上來。

【無題】

春日偏關城

落日關門外,

荒涼自槍神。

河聲兼鼓角,

山色帶風塵。

耕牧春仍廢,

臺隍魯作鄰。

【偏頭關】

半壁孤城水一灣,

萬家煙火護偏關。

黃河曲曲濤西下,

紫塞隆隆障北環。

鐵笛數聲摧成急,

至沙潛力嘆儲堅。

荒陬斗絕今如此,

來許將軍即解顏。

【偏城春望】

一關當要道,

萬戶值春風。

鳥為時來語,

花因運轉通。

黑山官井北

河水紫荊東,

立馬城頭上,

身疑霄漢中。

偏關古為邊防重鎮,晉之屏藩,名勝古蹟頗多。明代修築的蜿蜒曲折,總長達1000華里的6條邊牆(即明長城),保存尚完好,南抵利民、陽方口,復東去雁門,直抵平型關,折向紫荊關。如今的偏關由於雞鳴三省的黃河第一灣老牛灣、萬家寨水利樞紐而馳名中外。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歲序輪迴,世事發生了變化。南北從對抗到和平統一;邊關上空的烽燧狼煙一天天落定。長城名關——偏頭關,數不清的墩臺終於無人陪伴。多少堡寨由兵營變成了普通民居。本關官制逐漸裁汰,許許多多戊邊的兵丁民壯無力回到南方,就地定居下來,成了一種留守移民的狀態。

只有瞭解歷史,品讀它的內涵元素,才能知道它的歷史地位,才能掂量出它的厚重。如果我們這樣思考,那麼在開發長城、黃河、邊塞文化古鎮的今天,我們在變賣拆除它時會不會就有些吝惜呢!給後人留一些歷史遺址、留一些追憶,讓歷史文化得以傳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使我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