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黃江開啟“雲課堂”教學

<table>

黃江中學,老師在空空的教室進行網絡直播教學。

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通訊員 鄧浩凡 攝

/<table>

“希望大家認真聽課,積極思考,學會自學、慎思、克難,做好居家體育鍛煉和勞技體驗,使這段時間成為你們成長曆程中難忘而有益的終身記憶!”

2月17日上午,黃江中學校長葉滿海在開學第一課中,對同學們新學期的學習提出了殷切希望。

受疫情影響,各學校以“互聯網+教育”的全新方式開啟了新學期。“雲”開學首周,黃江鎮學校老師們也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多種課程教學與互動形式落實“停課不停學”,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南方日報記者 張仕婷

德智體美勞“花式”課程豐富

班會課進行疫情防控知識的宣講,英語課要求孩子們用家中的小物件拼識字母,道法老師希望孩子們每天至少承擔一項家務勞動,跟著體育老師一起做運動……這是黃江鎮實驗小學“雲”開學後的課程表。

除了語數英、課外閱讀等課程,該校結合當前疫情形勢,各科組教師成立了疫情課程實踐型學習教研組,鼓勵各年級學生根據不同學情制定符合自己認知的“自選項目”,豐富居家學習的內容。

“語數英、音體美、德育綜合實踐,這是我們這次網上開學關注的三個重點板塊。按照每一板塊的具體特點以及各年段學生特點,各科組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黃江鎮實驗小學校長謝婉嬌舉例道,語文學科重詩文積累,重視閱讀,學會表達;數學重計算練習,同時引入一些數學遊戲如24點、九宮格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根據疫情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提高學生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讓數學學以致用;而英語則能夠靈活利用英語趣配音等網絡平臺進行繪本閱讀及語音語調模仿練習。

此外,德育教育也不能落下。“在疫情期間,除了文化知識的傳播,作為教育者還要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傳承這種抗疫精神和能量,指導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黃江實驗小學鼓勵孩子與家長一起每天觀看新聞,瞭解時事,學習衛生常識以及自我防護知識,科學認識病毒與疫情,並通過每天的體育鍛煉,以及按年齡段設計的洗衣服、拖地、繫鞋帶、疊被子、炒菜等生活技能課程,將德育教育寓於居家學習中,使得課程形式更豐富。

“學科課程設計是面向全年級學生,由學科備課組共同研發,共同授課,教學以團隊方式進行,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管理。”據東莞市伊頓外國語學校校長陳峰介紹,授課以直播加微課形式進行,有互動、有引導、有練習,確保講練結合,突出實效。除此之外,學校還積極開展“線上+線下”自主探究學習,實現家校合作,監督管理。

目前,該校線上學習內容以複習鞏固上學期教學內容為主,銜接新學期課程為輔。第一階段為寒假作業講評,自主學習指導;第二階段為新課預習,學案推送。每節課教學時長嚴格控制在20分鐘以內,合理安排休息和調整時間,並設眼保健操時段,要求學生每天體育鍛煉1小時。

在黃江中學,學校成立教學保障領導小組,藉助“釘釘”“東莞市教育局資源平臺”“東莞慕課平臺”“希沃白板”等各類優質平臺,由各科組長帶領加強對本科組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研發導學案、開設網絡課程、設計作業、開發微課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要求各個備課組的網絡教學計劃內容的制定必須至少一個月,從人員分工、評價制度、跟蹤服務、反饋交流等多角度全方位詳細列表,便於跟蹤檢查。

多形式教學小組合力助學生提高效率

“老師要找一下畫面感,要感覺對面真的坐著學生,如果實在不好找感覺,那就讓家人臨時配合一下,這樣講課不累。”“不要讓句子斷斷續續,得帶著學生們的思維走……”這是黃江中學《老師上課注意事項》中對網上授課老師提出的一些要求。

“雲”開學也給習慣了傳統學校授課形式的老師和學生們帶來了挑戰。

在黃江中學,對於今年就要退休的英語老師郭科學和數學老師鄒秋平而言,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會需要做“網絡主播”。從“技術盲”到“直播強”的轉變,除了市的培訓、學校團隊間的互助,還要得益於他們對教育的熱情與初心。

“我相信對於這兩位老師而言,這個轉變並不容易,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積極地參與其中,這種對學生負責的精神也感染了我們其他的年輕教師。”學校教學保障領導小組組員、信息技術科組長鄧仲賢感慨道。

為了做好正式開學前“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網絡教學工作,2月4日東莞市教育局發佈《東莞市學校正式開學前教學工作指引》,並於當天對全市1.5萬名教師進行了線上培訓,線上培訓內容包括《網絡教學體系構建的一般模式和要點》《東莞慕課平臺使用說明》《東莞市教育局教學資源應用平臺使用說明》等。

教師來自學前、特殊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各個學段,覆蓋了東莞市所有園區鎮街,培訓涉及語數英共20多個科學,除了主要學科外,還包括機器人、通用技術、綜合實踐等學科。緊急培訓也解決了部分學校線上教學師資隊伍的燃眉之急。

線上教學,隔著屏幕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在黃江中學,小組制的評價方法受到了業界的稱讚。

據學校教導主任許磊介紹,在每位學生的《黃江中學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手冊》中,除了學業成績,還有五項醒目的評定項目——道德品質與公民素質、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審美與表現能力、運動與健康狀況,這既是學生成長的寫實記錄材料,也是學生畢業升學的重要參考,最終的評價將由小組長、組員、老師多元組成。

在該校的網上授課期間,黃江中學就充分發揮了小組學習的能量,將防疫時期的教學陣地轉到線上,在由6—9人組成的小組內,學生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基於慕課環境下的三環三學(即預學、研學、驗學)教學模式得到很好的實踐。

同時,為了讓學生“宅”家學習更有趣,在探究主題學習中,該校老師們都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為同學們設計了有趣的學習視頻和計劃。

跟著熟悉的體育視頻直播做俯臥撐,跟著音樂老師一起聽唱勵志的歌曲等,各學科也把當前防疫知識滲透到教學當中,此外還運用視頻、音頻、遊戲、問答等形式豐富課堂內容,在課堂20分鐘內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屏幕上。

“我們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賦予各學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呈現方式,不僅給學生更大的視野,也讓同學們的線上學習更高效。”鄧仲賢介紹道。根據網上巡課的領導和部分老師、家長的反映,形式新穎,效果良好,總體能達到預期,大部分學生也能準時上課,良性互動,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此外,彈性的時間安排也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在黃江鎮實驗小學,老師們更希望以貼近生活的課程設置靈活地培養孩子學習的獨立性,同時也減輕家長陪同學習的負擔。“我們會在每天早晨通過微信群、小管家等發佈當天的學習安排及項目學習任務,學生們可以根據實際的學情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項目。”

網絡授課與傳統線下授課應相輔相成

“在網上授課開始前,其實我們還是比較擔心學生的學習效果的,但實際開展後,我們發現學生對於這種新穎的上課形式是有一種好奇心和積極性在的,同時尤其對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也比較強,這些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效果,打消了我們一些老師的擔憂。”陳峰表示,“雲”開學首周,伊頓的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較為樂觀。

自全市中小學正式“雲”開學以來,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形成一股新的“風潮”。來自東莞市教育局的數據顯示,“雲”開學首日,主要面向初中、小學開放的東莞教學資源應用平臺,當日瀏覽量突破2200萬次,初中學生做了49.8萬道題,且全市超過三成以上學校使用平臺上教學資源,實現了慕課教學平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同時,根據後臺數據顯示,初中學校使用東莞教學資源應用平臺情況日活用戶超過6萬人。

這艘新的信息化教育大船也在釋放著一種積極的信號。“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網絡授課是一種實現教育公平的形式。比如我們在講解某一個知識點時,北京一位名師講得特別生動精彩,我們就可以在課堂中引入這一視頻。而對於一些學生而言,如果課堂上沒聽懂,他還能在課後回看、慢速播放回顧知識點,這些都是非常個性化的。”

“教育即生活,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因此我校一直致力於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中,以學情主導,教師助推,讓學習真正發生,這種交流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合作學習中思維的碰撞,是有溫度的。同時我建議老師實現單元整合、資源整合式的方式教學,在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關注生命本身的狀態。”

許磊同樣表示,網上教育雖然可以跨越時空侷限,讓學生接觸到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打破教育公平的地域壁壘,但缺乏了現實中生動的溝通,缺乏師生互動、同學間學習氛圍,對於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有一定影響的。“網上教學是一種趨勢,我建議大多數的老師都應儘量適應和轉變,但這是輔助教學的,面對面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存在部分學生學習不自覺的情況。解決辦法:課程結束後將未觀看直播的學生名單反饋給學生個人及班主任、教師,加強溝通,及時調整。”“有學生家長管不住孩子,反映以上網課為名打遊戲,反對網課。解決辦法:安撫家長情緒,班主任與學生溝通做動員,端正學習態度,班主任每天與家長及時溝通,家校合力幫助學生……”這是東莞市伊頓外國語學校近日收集的部分家校反饋及解決方案。

“在‘雲’開學前,我最擔心的是流於形式。”網上授課如何把握教學質量是陳峰擔憂的一個問題。“不要為了網授而網授,要實事求是做好課程,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他對教學一線的老師們強調了多次的話。為此,他將家校互動、師生反饋放在了重要位置。定期向家長、老師收集教學上遇到的問題和情況,並及時召集網絡教研組老師們與家長一起協商解決。“網上授課可以作為教育的一種補充,但不能成為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