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罩出口禁令到陸配入境受阻:臺灣當局“人性”崩塌

文 | 鄭偉彬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大陸出現、蔓延後,隨之在中國臺灣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輿論漩渦。從最早的禁止口罩出口到中國大陸,到後來的“包機風波”、開放陸配(臺灣人的大陸配偶)及其子女入境政策受阻等,都折射出疫情當前,臺灣當局“人設”崩塌的全過程。

蔡英文及民進黨向來喜歡將自身包裝成為代表價值進步的政治人物和政黨。但在疫情面前,其人權論、人道主義卻又通通不見,完全不避諱其政策、決策暴露出來的對中國大陸人、陸配及其子女的歧視。用中國大陸的網絡用語,就是“人設崩塌”了。

本來,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以來,兩岸關係已陷入僵局,至今未能解凍。兩岸官方之間缺乏互信,互動不足。而此次疫情的出現,基於公共衛生安全以及人道精神,兩岸倘若能共同防疫、抗疫,那麼正好為兩岸僵局的破解帶來機會。

只是從目前的種種事件來看,恐怕這更像是美好的願望與單純的想象。讓恐懼成為仇恨的溫床,讓疫情成為政治的籌碼,這似乎就是眼前臺灣當局所要達到的目的。

中國大陸現疫情,中國臺灣第一時間禁止口罩出口

讓我們來看看蔡英文及其政府在此次疫情中做了什麼。

在中國大陸最早暴發疫情後,中國臺灣“行政院長”蘇貞昌便在第一時間以“自救才能救人”為由,橫眉立目地宣佈禁止口罩出口,明顯劍指中國大陸。

這其實也沒有什麼,畢竟中國大陸是口罩生產大國。平時都是大陸口罩出口到臺灣,臺灣口罩不輸往大陸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隨後,由於疫情蔓延速度過快,武漢在1月23日緊急封城,由此導致了數百名臺灣人滯留在武漢。武漢臺辦經過與國民黨的溝通管道協商後,最終決定以“春節包機”的形式,幫助受困的臺灣人返臺。

這本是好事一樁。並且,從2月1日開始正式協商到2月3日第一架飛機起飛返臺,效率不可謂不高。

然而,當2月5日乘坐第二架飛機的臺灣乘客坐上大巴準備前往武漢天河機場時,卻收到武漢臺辦的消息,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起飛。在場的臺人譁然。

包機接人返臺,臺灣當局自毀好事一樁

蘇貞昌再次出來批評首架包機“完全走樣”、“名單不符要求”等,要求通過“政府對政府的磋商”來進行後續的包機。

原來,2月3日23時40分第一架飛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後,第二天即有人刻意對臺灣媒體放話,將坐第一架飛機回臺的陸配形容為“中國籍配偶”。臺灣輿論風向瞬間逆轉。即使中國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親自出來說明,這些陸配原本就是在返臺名單中,也無力改變民粹言論的情勢。

形勢急轉直下,包機計劃就此夭折,而陸配及其子女也隨之成為臺灣輿論漩渦的中心。

2月11日,中國臺灣“陸委會”宣佈“基於家庭團聚、共同生活倫理及人道考量”,“陸委會”准予有長期居留證的陸配及其子女入境。

但隨後,該政策13個小時內連續“四變”——從“未成年”、“中國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中國臺灣”、“專案審查準駁”等,一路加設門檻,卻仍然無法平息臺灣輿論中憤怒的聲音。

最終,該政策經過臺灣“府院”商量定調後,被“臺灣防疫指揮中心”“沒收”,“人道考量”也因此蒸發。“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甚至認為,這些人需要為他們自己的選擇負責。

事實上,在“陸委會”加設四道門檻限制後,能符合條件進入中國臺灣的陸配未成年人小孩,已經沒有多少人,然而該政策依舊未能獲得通過。

此時臺灣當局所謂的人權、人道主義、進步價值觀就通通都消失了嗎?

臺灣陸配的“長期居留證”宛如廢紙一張

我們不妨看看從武漢撤僑時的日本、韓國的政府,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日本在派出的四架包機撤僑時,就包括其配偶及子女,理由是“不能讓國民的家族離散”,機上甚至還有兩名持中國臺灣戶籍的配偶。

同樣,韓國派出的三架包機,也是在全力爭取下,撤離僑民的配偶及其直系血親。甚至為了讓僑民家庭團聚,韓國政府特別為部分沒有親屬關係證明的人員開具英韓文的家屬關係證明,由武漢總領事館緊急發放。

兩廂對比,不能不感嘆,臺灣陸配及其子女的“長期居留證”,大難來時就如廢紙一張。

固然,在疫情未明、防控任務依然嚴重之時,“阻絕病毒於境外”有其合理性。但問題在於,臺灣當局此舉,無疑是以“身份”作為病毒的標籤,把陸配及其子女與“病毒”畫上等號,也是與“防疫風險”畫上等號。

這有任何醫學或公衛專業上的依據嗎?顯然沒有,但並不妨礙臺灣當局這麼做。

而實際上,要實現“阻絕病毒於境外”,只要對從中國大陸及港澳返臺人員,進行嚴格的檢疫流程與標準,完全可以實現目標。

比如對上述人員可以先在中國大陸先行進行必要的封閉隔離、觀察後,依據不同的觀測結果進行人群分離,再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中國臺灣即可。

更何況,中國臺灣有著非常優良的醫療衛生體系,也同樣經歷過2003年的SARS病毒,有相應的防疫經驗。在正常情況下,該體系應當完全有能力承擔防疫與保護公眾的工作。即以第一架包機為例,在247名返臺人員中僅有一名確診為輕度患者,佔比僅為0.4%。

莫讓恐懼成仇恨溫床,讓疫情成為政治籌碼

難道臺灣當局對自身的防疫能力與醫療承受能力完全沒有信心嗎?

還是說,臺灣當局看到內部如此喧騰的民意,又忽然覺得民意可用,可以複製過去的經驗,藉此以對抗大陸、提升自己的支持度。

這其中,究竟是民意綁架政府,還是政府自願讓民意綁架,恐怕也就說不清楚了。

但如今,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上升了,卻是不爭的事實。親藍媒體TVBS日前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滿意度高達54%,為執政四年來的新高,不滿意度則減少至29%。而主導口罩實名販售政策的蘇貞昌,滿意度也同樣上升12個百分點達52%,不滿意度降至29%。

如此,或許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洶湧的民意之下,蔡英文、蘇貞昌等人的表現如此堅決。藉此以提升自己的支持率,顯然是再好不過的。

只是問題在於,如此下去,損害的難道只是陸配及其子女嗎?今天可以以身份標籤如此對待陸配及其子女,未來則同樣會以其他身份標籤對待臺灣其他民眾。

人道與人權不應該因人的身份而有所差異。因為病毒、因為疫情而讓臺灣社會拒絕溫情轉向粗魯的做法,並不可取。如果說有什麼比新冠病毒更危險的,恐怕就是這人心恐懼與仇恨的病毒。

□鄭偉彬(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