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崖柏崛起與崩盤再現,又一文玩要天價變白菜價?

奇石一直是文玩收藏的熱門門類,中國人喜歡石頭,作為中國古代廳堂、書房的必備之物,奇石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謂奇石,即造型奇特、賦含寓意、具備審美價值的自然石。


“堂上有奇石,不是俗人家”,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石文化,歷史底蘊深厚,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及至隋唐,賞石文化更是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成為傳統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奇石熱,動輒上億的奇石將這股熱潮推向了高潮
於奇石
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
天價!
最典型當然就是大家都很熟的四大奇石
(這裡不想上圖)
但是,即便人家躺進了博物館
我們依然會覺得這價格很虛
明明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不是寶石也稱不上玉
憑什麼估出這麼高的價?
都是扯蛋吧!


我也能說我這塊石頭值8個億,你信麼?

講真
每每看到網上又有奇石被估出天價
也都覺得太**扯了
你看現在奇石市場這麼蕭條
遲早是“藥丸”啊!
但是,是不是真的這樣呢?
今天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吧
奇石市場現狀
今年恰逢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


而在改革開放前的這之前的幾十年時間
大多數人民都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改革後,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足了
便開始關注起精神層面的東西了
而奇石
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人們的生活

此後的幾十年間
先是玩家,慢慢是石商
自發的形成了賞石、玩石的市場


又慢慢搞起協會,辦起展會
其間既有過幾個的快速發展期
也有過晶漸式微的蕭條期
紛紛湧入的玩家、被利益矇蔽的“磚家”
加上趁火打劫的利益集團
讓整個奇石市場混亂不堪!


於是,出現了眾多專門以撿石為職業的人群,如果能撿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奇石,那麼一夜暴富都不是事兒!


就連很多玩串的玩友,都時不時調侃“別攔我,我要去撿石頭!億萬富翁的夢想就靠它了!”


但是,正如這句老俗話所說“爬得越高,摔的越慘”,文玩核桃、星月、崖柏等都是前車之鑑啊!
3.8億跌到2塊錢!崖柏的崛起與崩盤,背後是一場精心佈局的炒作!炒作泡沫一旦破滅,就只剩下一地雞毛。


因此,才有了“大師在一塊木頭上雕刻出千駿圖,專家估價上千萬但無人問津”“原來三千八百元一尊的崖柏雕像無人問津”等等新聞,看起來頗為淒涼。
奇石也是如此,一些囤積居奇的投資者為了從石中獲利,往往通過合作伙伴熱炒奇石價格,天價成交之新聞便伴隨著石展、博覽會等盛事而生。
或者請鑑石界名人推薦、評估,把價格抬高,待更大買家購買之後,再從中獲利。


由於奇石本身的特質,鑑賞奇石並沒有明確的審美標準,對於價值高低的判斷也是因人而異。因此,一塊石頭是否為奇石,就能能賣多少錢,不僅收藏者心中沒數,整個市場也難有標準。
這一方面,為奇石的炒作提供了便利,只要是奇石價格就往高了喊,尤其是在一些展覽或者博覽會上,價格直接往高了標,說不定就有人傻錢多的人買單了呢。

但是另一方面,長期炒作的結果就是奇石市場公信度的整體下降,你把我當傻子玩?那我不玩了還不行?於是市場便出現了奇石有價無市的局面,大量的庫存積壓,海量的流拍,確實是“無人問津”了。
據來自網上的數據,雅昌奇石拍賣動輒上百萬,然而結果卻是全部流拍,唯一出去那倆還是外國人買的……


不得不承認,奇石除了最尖端的少數精品,還有大批量低端的通貨尚在活躍,且佔據了更大的空間。


比如戈壁瑪瑙中的地下貨,因經水洗或打磨成珠而並不具有自然的包漿和光澤,雖然同為戈壁瑪瑙,但其收藏價值遠不可與地表精品相提並論,其價格也在精品的面前顯得捉襟見肘。
至於其中形狀不佳、瑕疵較多、色澤晦暗者,則更是多得不計其數,以十元、二十元一串甩賣都不足為奇。

所以,初入奇石圈的石友,大可不必通通一刀切,把精品貶作通貨,反過來也不必擔心買不起,因為奇石之價格因質而異,而不可一概而論。


那些曾經報出天價的石頭並沒有成交兌現,依然靜靜地躺在那裡,往往都是轟轟烈烈地登場後又杳無音信地消失了。

如大家所見
動不動就估出天價的石頭
但實際上沒幾件真的賣得出價
有價無市
藏家損失慘重,石商舉步維艱
可以說是到了一個最差的時期
所以無論大家是否愛石


但得明白
賞石、玩石是自古就有的
是與任何文玩器玩一樣具有文化底蘊的
而非大家所認為的單純的炒作
奇石確實非玉,也非寶石
但自古寶石有價,奇石卻無價
買賣成交才是價,什麼時候這些石頭被真金白銀買走了,才能證明它值多少錢,如果沒有發生交易,那就只是個傳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