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慈禧太后末期的京城,角樓巍峨壯觀,圖5有損皇家體面


京城的獨輪車,一輛在賣小吃,一輛運冰。這一組老照片拍攝於慈禧太后統治的末期,記錄了京城的街道、建築和一些生活場景,還原了皇帝腳下的社會環境。這些照片所呈現的畫面平時我們只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但又比影視劇真實。


載著小家碧玉的騾車。這些老照片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時至清朝末年,京城外在的架子還很壯觀,但細節上已顯得破敗,缺乏時代感,是一個徘徊在現代化之外的社會。這跟整個清朝的國運是一致的。
位於地安門外大街上的鐘樓,與鼓樓南北相對。明清時期,鐘鼓樓是都城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每天定更和亮更先擊鼓後撞鐘,定更時鐘聲響、城門關,亮更時鐘聲響、城門開。鐘樓通高47.9米,重簷歇山頂,二樓懸掛著一口明朝時製作的報時銅鐘。

內城角樓,巍峨壯觀。老北京內城呈矩形,城牆四角分別建有角樓,也就是堡壘式的建築,起到警戒和瞭望的軍事作用。從照片來看,角樓氣勢恢宏,莊嚴大氣,與古都的地位匹配。但是,因為年久失修,樓頂已經坍塌,朝廷似乎無暇顧及了。
景山外圍景象。景山是清朝皇家御苑,也是皇帝祭祖之處。如此重要的地方,我們看看它外面的馬路,厚厚的浮土能淹沒腳踝,馬車走過揚起陣陣沙塵。這種狀況有損皇家體面。
雍和宮喇嘛“打鬼”。每年農曆正月底,雍和宮喇嘛都會跳起“打鬼”舞蹈,旨在驅除邪惡,祈願天下太平。《燕京歲時記》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根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
前門外大街,朝北拍攝。這裡是清朝北京最熱鬧的商業街,店鋪林立,熱鬧非凡,著名的大柵欄、八大胡同、琉璃廠都在前門附近。
內城九門之一崇文門。崇文門城樓面闊5間,約39.1米寬,通進深24.3米;樓臺連臺高35.2米,重樓重簷,歇山式城樓。清朝時期崇文門是稅關,進城貨物都要到這裡交稅,“九門徵課一門專,馬跡車塵互接連”。
崇文門大街。因貨物要從崇文門進入,崇文門大街是比較熱鬧的,大小商販,車水馬龍。
崇文門外河沿。眼前的護城河幾近乾涸,少量的水結了冰,已經完全失去了防禦和運輸功能。明朝文人曾用“文明城外柳蔭蔭,百囀黃鵬送好音”的詩句來形容崇文門外河沿的美景,但這張照片沒有給我們留下風景如畫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