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武漢!這些身邊復旦人的“抗疫”故事,真的動人……②

這不是一群人的戰役,這是每個人的戰役。


在抗擊疫情前線,六批共439位復旦“白衣天使”義無反顧馳援武漢,更多醫務工作者堅守滬上醫療一線;


在和疫情賽跑的實驗室裡,復旦科研團隊分秒必爭,科研攻關成果初現;


在各防控領域,專家學者積極參與;面對社會公眾,積極宣傳防疫知識,服務科學防控。


在學校的防控大局中,一個工作專班連續作戰、不眠不休,為學校方方面面築牢安全防線……


在這些“戰場”之外,還有更多復旦人在行動。本可以在家休息的他們“閒不住”,在“不添亂”的同時加入這場全員戰役。責任在召喚,愛心在傳遞,同舟共濟成為彼此依靠,共擔使命匯聚復旦力量。


在連日的採訪和編稿過程中,我們看到和聽到了很多感人的抗疫小故事,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努力和付出,讓我們相信,春天不遠,疫魔必除


主動“請戰”的公衛學子們


春節期間,公共衛生學院2015級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韓驍禺的故事傳遞著正能量。從小年夜主動向陝西省衛健委醫管局“請戰”,到大年初四搬進前方指揮部駐地,

他以專業知識和實習經驗踐行著“為人群服務”理念,而這次戰“疫”經歷也讓他更堅定了畢業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韓驍禺2019年在上海市浦東醫院實習


事實上,韓驍禺不是唯一一位在家鄉請戰抗“疫”的公衛學子。

“原來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事!”看到韓驍禺的報道,原本在家休息的2018級本科生李則宇“彷彿被驚醒”。她立即行動起來,並於1月30日加入了山西省疾控的工作。“爸爸還開玩笑說要把下班後的我隔離起來。”雖有擔心,家人依舊理解並支持。而她則更深切地體會到所學專業對於國家和人民的意義,希望自己早日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公衛戰士”。



參與疫情監測、排查預警,輔助官方數據的發佈,從1月19日開始,2019級碩士生李亞欣就在聊城市衛健委疾控科忙碌起來。“真實透明的數據關乎人民健康利益。”為此,她對每次整理的數據再三核實,並運用所學,對縣市確診人數、密切接觸者人數、發熱人數等數據改變趨勢、分佈特點等進行統計分析。她把導師的教導記在心裡,“要有思辨精神,要懂得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李亞欣在聊城市衛健委疾控科


2017級碩士生楊婧帆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曾參加過多次海內外實踐和志願服務。看著攀升的病例數和不斷馳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她“在家裡坐不住了”,兩次請纓,終於1月31日到崗玉溪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參與數據收集和整理、每日疫情報告撰寫、入玉人員疫情防控流程的制定和完善等工作。今年即將畢業的她更堅定了自己的志向:回家鄉工作,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

楊婧帆在玉溪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


她們說:


“誓詞字字是責任。進行過入黨宣誓和醫學生宣誓,就不該只考慮自己,而應以所學回報養育了我的土地,培養了我的國家。”


“科研是辛苦的,衛生行政工作是繁雜的,但是疫情面前,我們應該為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而不遺餘力。”


“個人的力量雖然是有限的,但只要人人參與,就能形成一股洪流。堅信我們一定能戰勝這次疫情!”


在武漢採訪的十四天

_

2月4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了有關火神山醫院的報道,以圖文和視頻直擊醫院收治首批患者的場景。這篇報道的作者之一、現場視頻中的出鏡記者,就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9屆畢業生鄭薛飛騰。

鄭薛飛騰在報道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患者


“這種時候肯定要上,我沒有跟任何人商量就迅速報名了。我有責任、有義務給關注疫情的公眾帶來更多更真實的信息。”鄭薛飛騰的家鄉在福建莆田,1月28日(大年初四)是當地的除夕,晚上六點,他收到了報社的召集信息。26個小時後,作為人民日報前方報道組的一名記者,他抵達了武漢“空曠無人”的動車站。


在戰“疫”前線的十四天裡,他實地探訪“方艙醫院”的最新進展,視頻報道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患者,密切追蹤援助物資的運輸流轉,親身採訪支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最早天矇矇亮就要起床,七點開始工作,最晚凌晨一點才能返回住所。



“作為一名新聞人,我之前是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現在真正意識到,身體上的準備也非常重要。”在前線報道的經歷讓他更明白健康的意義。“加強鍛鍊,保持身體健康。”他這樣叮囑學弟學妹們。


在做好日常報道之外,他也惦念著“給歷史留下一份底稿”。在每日的工作札記中,他記錄公眾熱議的問題與他們的態度,落筆寫下自己在採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他希望未來回顧時,能從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鑑的東西”。

他說,採訪湘雅二醫院醫療隊時,其中最年輕的隊員、一位94年出生的姑娘說了一句話,也道出了他的心聲:“我不害怕,這個時候我們不在前面,誰在前面?


“黨員有義務身先士卒。”在校期間入黨後,他始終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在有需要的時候,要主動站出來。”


當被問及準備何時返京時,他堅定地說道:“我要守在這裡,直到武漢‘解放’的那一天。”


鄭薛飛騰在報道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收治首批患者


給學校安保人員的160只口罩


2月5日,80只口罩到達復旦保衛處,另有80只也已在路上。


這160只口罩並不是學校的統一採購,而來自一位普通教職工、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安全員周媛老師。


“保安大哥們很辛苦,也很有責任心,他們在一線工作,安全至關重要。”得知保衛處正在貨源緊張的情況下采購口罩,周媛更多了一份牽掛,想到自己有朋友興許能找到供應商,便趕緊聯繫購買。


即便只能買到一箱口罩,也經歷輾轉,之前預訂的一批被調用至前線醫院以解更緊急的需求。如今終於到貨80只,周媛希望它們被充分利用,“在一線的保安們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大家。”


“醫務人員奮戰前線,我們在後方響應國家號召‘不添亂’,能幫的忙希望自己也能幫上。我們一定能共渡難關!”


160只口罩,對守牢校園第一道防線的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在周媛口中也只是一件“小事”,卻讓堅守校門的保安們倍感溫暖。


捐給疫區的一萬元獎金


2月6日,“復旦大學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基金”收到一筆特殊的捐款。捐款人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一名高三學生。


一萬元,對一名高中生來說不是小數目。也許有人會問,這是她的壓歲錢嗎?這是父母給她的支持嗎?


答案都不是。


這位平時熱愛歷史、關注時事的學子,曾憑藉出眾的文字摘得第十一節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特等獎,並由此獲得一萬元獎學金。自疫情發生以來,疫區的情況牽動著她的心。她主動聯繫老師,表示想把獲獎得到的一萬元全額捐給武漢。


而當記者希望採訪她時,她卻說只想默默獻一份愛心。


這份默默的愛心,很純淨,也很熾熱,如冬日陽光帶來溫暖。


組 稿:宣傳部

文 字:李沁園、何 葉

編 輯:汪曉芸、李 玲、黃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