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心理學家告誡父母:別讓木匠式育兒毀了你和孩子的人生

前段時間,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聊到教育成了全民焦點,焦慮一詞更是成了教育搜索的關鍵詞

,互聯網上平均每天都有近千篇的文章在販賣育兒焦慮。

市面上教父母如何做家長的育兒書多如牛毛,有些育兒專家會告訴你,早點讓孩子和父母分床睡好。有些育兒專家又告訴你這樣做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應該給孩子更多關愛。

我們整天被這些各派的育兒專家指南困擾,不但沒有改善孩子的人生,反而讓家長更焦慮,毀了家長的人生,也毀了孩子的童年。

其實,要想真正做好父母,我們不僅要掌握“術”,更先要理解“道”,也就是做父母為什麼總是這麼焦慮呢?在當今社會訊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呢?又應該怎麼做呢?


就如美國學者西蒙·斯涅克的經典黃金圖裡提到的,最重要的知道“為什麼”,其次才是“做什麼”,最後才是“怎麼做”,只有解決了核心問題,育兒方法才能水到渠成。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頂級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告訴廣大父母焦慮的治療方法,我們應該做一個園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啟發你的深層思考:

做父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01.什麼是木匠型?園丁型父母呢?

木匠型:比喻像木匠那樣在既定的施工圖紙上,通過精確控制,把孩子塑造成符合父母特定目標的人。

前段時間播出的《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喬英子媽媽就是典型的木匠型母親。明知孩子的夢想是考中國國家航天局,卻被媽媽宋倩直接劃掉,改成高考上700分,要考上清華的夢想。

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夢想強壓在孩子身上,最終這種愛的壓力讓英子情緒崩潰,離家出走,甚至想跳海。

木匠型父母,總是借愛的名義去給孩子設定自己想要的人生,最後可能是毀了孩子,也毀了大人....。

園丁型:比喻像管理花園的園丁,主要為孩子提供適當的土壤、肥料、水分、陽光,用愛把孩子包圍,讓他成長、獨立和欣欣向上。

現已61歲的香港歌手陳美齡,在14歲就出道當歌星,與鄧麗君、山口百惠齊名。

在她紅透半邊的時候,卻選擇退隱,向世界名校的教育學進攻,從一線歌星到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媽媽,更為神奇的是,在她自己畢業後,還把家裡3個兒子全都送進了世界名校。

她在分享育兒經驗的時候,特別提到不要替孩子規劃人生,替孩子做選擇。

她的大兒子在高中時想去美國留學,原本她希望孩兒子選擇全美NO1的學校,結果他兒子選擇的是NO7的學校。

陳美齡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過多幹涉。沒想到兒子選的這個學校很有特色,對每個新生都配一匹馬,每天要先照顧好馬,才去吃早飯,讓他的兒子不僅功課也好,還很有責任感。

兩種不同的養育模式,塑造出不同個性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在追求把孩子變得成功或聰明的時候,卻忘了只有聰明遠遠不夠,讓孩子變得身心強健才能更好適應社會。

就如《園丁與木匠》作者所說,父母並不是木匠,兒女不是父母雕琢的作品,而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孩子有自己的特性,父母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她在書中說道:

“為人父母能獲得的最大回報不是孩子的成績或獎盃,也不是他們的畢業儀式或結婚典禮。回報來自和他們的孩子朝夕相處帶來的身心愉悅,同時也來自孩子在與你的點滴相處中體驗到的滿足與幸福。”

家長不能確保孩子將來一定成功,不能確保孩子一定聰明,也不能確保孩子一定幸福。家長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制定發展路線。家長能做的,是讓孩子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具備抗打擊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

02.傳統家庭教育的誤區

誤區一:家長把育兒當做“完成工作”,而不是“建立關係”。

很多父母在沒有準備好就忽然成為了父母,然後就陷入漫長的帶娃情景中,長達20年,沒有加班工資,還有一大堆體力活。

大多數父母養育的目標就是為讓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容易陷入木匠式父母的教養模式中。其實,每個孩子都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性。

不管孩子是安靜還是外向,愛冒險還是膽小,愛學習還是愛畫畫,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一個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讓這個環境充滿變化、創新和新奇,幫助他們無限發展。為人父母,本質就是愛。

所以,父母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核心就是建立尊重和信任。信任的基礎就是你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選擇。讓他學會自己去探索和學習,幫助孩子從無序向成人的有序探索,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然後靜待孩子的花開。


誤區二:孩子愛玩會浪費時間,會玩物喪志。

玩本來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可是玩在中國父母、老師的眼裡是浪費時間,是不必要的。所以家長一見孩子玩,就會火冒三丈,特別是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吸引更是陷入恐慌,還有些家長把玩設計成一種獎勵或休息。

所以,學校體育課常常被主科老師霸佔,課間10分鐘成為老師拖堂理由,孩子上補習班的時間越來越多了。每天就在上學、放學、去補習班、回家的路上。越來越多的孩子書包更重了,眼鏡更厚了,腦袋更呆了。

與孩子天性相背離,一定會物極必反。唯有找到孩子學習的規律,歸還孩子玩耍的本性,尊重各年齡階段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真正達到父母想要的目的


03.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某機構研究表明:2019年中國父母焦慮孩子的主要問題還是孩子的學習,特別是考試成績。所以,只要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了,父母的焦慮就會大大減少,家庭親子關係也會提升。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以其畢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高手,如果你想做有遠見的父母,那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成人學習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給孩子設限。

高普尼克博士做了大量關於孩子在玩中如何學習的研究,她指出孩子就是在邊玩邊學、邊看邊學、邊聽邊學,邊練邊學中去學習的,我們一定要遵從孩子的學習規律。

001 孩子學習的三個渠道。

第一個渠道:是摸索。這是動物學習的本能。比如這個東西好不好吃,那個東西是軟是硬。經常看到小嬰兒去舔自己的小腳丫就是在模索的表現,小嬰兒不知道腳是聞的,一切用嘴去試錯,如果做錯了吸取教訓再來,在試錯中讓孩子得到學習。

第二個渠道:是模仿。觀察別人是怎麼做的,跟著模仿。孩子是最善於模仿,從出生開始就在模仿大人的表情,動作及聲音。通過模仿,讓孩子去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模仿是最有效的因果學習形式。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在桌子上有一輛玩具小汽車,當玩具車撞到了左邊的盒子,小汽車就會閃光;撞到右邊的盒子,就什麼也不發生。才兩歲大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將汽車撞向要閃光的盒子,而且專門撞左邊的盒子。

所以,孩子不是模仿你的所有動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動作,只模仿跟他關係好的人的動作。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高級又高效的。

第三個渠道是聽說。這個只有人類才有的本能。現代的父母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方法還是說教。從在肚子裡的時候,就讓媽媽多給孩子說話,是早教常用的方法。出生後,每晚給孩子講故事,多給孩子說說話,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提升表達力。

還有些孩子從小就愛問問題,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很多家長有耐心地回答,保持住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所以說,兒童學習的渠道和方法是不同於大人的,他們的學習更主動,更智能,模仿和聽說是主要方式。

這就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必須很靠譜,首先要和孩子有親密的關係,讓孩子覺得和你在一起有安全感,就願意模仿你。同時還要知識豐富,心地善良。孩子就是你的鏡子,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也會這樣。

002 玩中如何學習

孩子在玩中是如何學習的呢?,常見的有三種場景:

1、與同伴玩 。孩子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和同伴一起玩,一起打鬧和互相追逐嬉戲。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就不太喜歡跟著家長玩,而是喜歡和同學、朋友玩。有的孩子本來不愛打遊戲,可是同學們在玩,孩子就會主動去學習這個遊戲,是為了加入同學社交圈。

這種與同伴玩其實就是學習如何社交,提升社交能力。所以說,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家長不要阻止孩子打鬧,打鬧都是一種社交演練,都是一種學習。


2、玩玩具。孩子小的時候,最喜歡就是玩玩具,而且喜歡買很多玩具,即使壞了也捨不得扔,所以很多孩子的房間裡都擺有大量的玩具。

我們大人常常只注意孩子總是喜歡新奇的玩具,其實觀察孩子玩玩具的玩法,才是孩子學習的差異。

就像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說的:嬰兒總是在尋找一個事實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錯誤的,他們主要通過玩耍和探索來發現這些事實。而成人經常會關注那些已知的東西。

玩玩具還有很多好處,不僅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而且還培養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


3、假裝。很多動物都會打鬧和玩玩具,但是隻有人類的孩子會假裝。假裝就是角色扮演,比如假裝做飯、假裝餵養洋娃娃當媽媽。

通過實驗證明,讓孩子多玩假裝,能激發他們想象不同可能性的能力。而且能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比如他是不是開心、有什麼慾望....,這個能力在學術上叫做”心智理論“。

孩子為什麼喜歡假裝的遊戲呢?就是在思考這世界上可能存在的其它方式的能力,這也是人類強大的學習能力的核心。

所以說,孩子間的打鬧和玩玩具不僅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而且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做好準備。

所以玩既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是休息和獎勵,玩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玩是一種孩子的需求

既然玩對孩子這麼重要,對於家長來說,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不要破壞孩子的”玩“,而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其次就是提供玩具,不一定是多昂貴的玩具,簡單的小木棍也行。最後還可以參與到孩子的玩中,一起引導或探索。

04.結語

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找平衡的藝術。也許看了這些育兒書,仍然會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單方面覺得是對孩子好。

雖然做父母的我們也每天都在懷疑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是錯誤的,也許我們永遠做不到育兒書上那麼理想的父母,但是你要學會反思自己,承認孩子最終有一天還是要自己去獨當一面。

孩子的獨立成長與對父母的依賴本身也是矛盾的,也是沒有萬能的解決方案。

但是做為家長的我們已經開始思考和反思,這才是開始。

為人父母的本質是提供愛。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以接納、信任的環境,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鼓勵和讚賞他們的每一次努力,相信他們一定能做到。

這才是純粹的愛。為人父母要成為一座橋樑,溝通起孩子的過去和未來。


【 2020年原創文章:4/100。我是如穎隨行,家有女兒一枚,專注家庭教育,每年閱讀100+本書,為你推薦育兒書籍及乾貨,專注孩子學習力和情緒管理,歡迎關注我,和孩子一起成長。@如穎隨行育兒經 】

育兒經典書分享:《園丁與木匠》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