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正式脫歐!對經濟、貿易、金融和貨幣體系有何影響?

英國當地時間2020年1月31日23時,英國終於正式脫離歐盟,意味著英國脫歐這場"大戲"在歷經3年的波折之後終於落下帷幕。不過,如約翰遜所說,英國"脫歐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雖然如今的英國,已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但是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英國脫歐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等方面的影響仍不容小覷。

1.一波三折:英國曆經艱辛"入歐",卻遭遇"石油衝擊"

眾所周知,二戰後歐洲經濟百廢待興,1952年法國、西德、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盧森堡6國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這是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歐盟和歐元區的"始祖"。由於理念不同,英國最初並未加入這個聯盟。

1957年,上述6國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此後其成員國間可以直接進行自由貿易和旅行,這對其成員國的促進作用有目共睹。看到經濟騰飛的西歐,英國開始改變原先的態度,該國開始以加入並主導這個共同體為目標。

1961年,英國開始向EEC提交申請,但是法國認為英國對歐洲一體化存在牴觸情緒,而且英國加入後可能會威脅法國在EEC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多次拒絕英國的申請。直至1970年代,法國換了領導,英國才於1973年1月1日正式成為EEC的成員國。

然而,英國加入EEC之際,恰逢發達國家面臨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衝擊",原本想靠EEC實現經濟騰飛的英國,並未能如願以償。因此在1975年,即加入EEC兩年後,面臨著經濟不景氣、高通脹和高失業率的英國就首次舉行脫離EEC的公投,結果以67.2%的支持率留在EEC。

儘管如此,英國仍對歐洲一體化有所保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歐盟統一貨幣之後,英國仍堅持使用英鎊,而不願改用歐元。如法國此前所說,英國對歐洲一體化一直存在著牴觸的情緒,甚至還一直存有脫歐的心思。

對於英國來說,加入歐盟對於其經濟的影響有好有壞。好的一面是,歐盟的經濟、貿易、旅行等多個領域是高度自由的,對於英國來說,這無疑有利於促進該國經濟的發展。不過,在2012年歐債危機和2015年歐洲難民問題等大事件爆發之後,英國加入歐盟的弊端也開始顯現。

致使英國脫歐的原因之一,就是該國在歐盟中的鉅額花費。

多年來,英國對歐盟的資金貢獻量僅次於德國,英媒此前曾算過一筆賬:2015年英國應向歐盟上交178億英鎊的會費,不過由於存在減免項目,該國實際會費為129億英鎊,超過英國當年的財政預算支出。

不過,其中一些款項會通過補貼和撥款等方式返還,報道指出,英國從歐盟獲得的資金約為60億英鎊/年,這不到當年該國會費的一半。報道稱,如果該國正式脫歐,那麼每年大約可以節省65億英鎊,相當於每天省下1800萬英鎊。

除了覺得加入歐盟太"燒錢"之外,難民問題也一度困擾著歐洲社會,併成為英國脫歐的導火索。由於歐盟的人員流動長期以來都十分自由,難民湧入後其弊端也被放大,因此,英國脫歐的情緒再次被點燃,並且最終正式實現脫歐。

不過,英國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該國脫歐不只對英國和歐盟的經濟和貿易存在影響,而且對於全球貿易格局、金融和貨幣體系等多方面的影響其實也不容忽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2.任重道遠:英國脫歐後需要重談295項貿易協定

(1)英國脫歐對經濟的影響:英歐雙方或"兩敗俱傷"

事實上,自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之後,英國脫歐對英國和歐盟經濟的影響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之一。脫離歐盟之後,英國的經濟究竟能否重新走向繁榮,目前仍是個未知。不過,在過去幾年中,英國經濟因脫歐問題而產生的損失卻可以通過相關的數據看出來。

第一,外媒近期報道指出,英國已經為其脫歐決定耗費了1300億英鎊,以該國2015年的會費為參照,這已經相當於10年的會費了。不只如此,經濟學家還預計到2020年底,英國還需為此再付出700億英鎊,也就是說,英國脫歐的總成本預計將達到2000億英鎊左右,這同該國自1973年至2020年底累計向歐盟提供的2150億英鎊資金(調整通脹因素後)已經相差無幾。

第二,除了可以計算的脫歐成本之外,脫歐對英國經濟日後的影響目前仍難以計算。不過,目前英國部分媒體最擔心的可能要數勞工問題了。有報道指出,過去幾十年來,英國經濟一直依賴國際工人的流入,而離開歐盟之後,缺乏勞動力可能會成為制約英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商業的不確定性也成為限制英國經濟的潛在因素。Business Insider此前曾指出,脫歐後商業不確定性可能將導致英國的經濟規模比脫歐前縮小3%。要知道,近幾年一個GDP增速一直在不斷放緩,2015年該國GDP增速為2.4%,2018年卻放緩至1.4%,因此,經濟規模縮小3%對於該國經濟來說恐怕會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第四,美媒還指出了企業投資下降對該國經濟潛在的負面影響。英國統計數據顯示,由於該國決定脫歐,企業對英國的投資正不斷減少,這將導致該國年度經濟增速從2%下降至1%。英國商會此前曾指出,2019年企業投資降幅可能將創下十年之最;另外,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此前發起的調查也顯示,接近50%的大型企業正在減少對英國的投資,這對該國經濟也將帶來重挫。

對於歐盟來說,英國脫歐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危機。分析認為,英國脫歐對其本國及其他歐盟成員國的經濟影響將在很漫長一段時間內顯現。單從經濟影響上來看,英國脫歐對歐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4點。

第一,英國脫歐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國的脫歐公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點燃了法國和德國的反移民情緒。

別忘了,難民問題是英國脫歐的導火索,因此不排除法國和德國也受此影響。而作為歐盟的兩大支柱,法國和德國任何一個國家宣佈脫歐,歐盟都幾乎可以肯定會解散。

第二,雖然在英國脫歐之後,歐盟仍有27個成員國,但是英國目前是全球第5大經濟體,在歐盟中的經濟體量僅次於德國,少了英國,歐盟的經濟體量將會明顯縮小。Global Counsel此前指出,英國經濟的關鍵數據顯示,對於美日等國來說,英國離開後,歐盟作為貿易伙伴的吸引力間將會大大下降。

第三,上文已經指出,英國每年大約需向歐盟上交130億英鎊的會費,少了英國的貢獻,歐盟將會出現資金缺口。Global Counsel指出,隨著歐盟第二大預算捐助國的離開,歐盟將不得不通過"漲會費"或限制支出來填補這一缺口。然而,近2年全球經濟疲軟,歐盟的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漲會費"對於各成員國來說恐怕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第四,英國脫歐不只會為本國帶來不確定性,而且對於歐盟來說也同樣如此。因此,在歐洲各大企業紛紛減少對英國投資之際,美國對歐盟的投資也有所減少。德勤金融服務中心此前就曾指出,持久的不確定性將迫使美國同時減少對英國和歐盟的投資承諾,這對歐盟經濟勢必也將產生負面影響。

(2)英國脫歐對貿易的影響:對歐美影響較大,繞不開中國市場

當然,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非常多,雖然目前的分析普遍比較悲觀,但是脫歐對英國和歐盟雙方來說究竟是福是禍,沒人能說得準。相比之下,脫歐對英國、歐盟和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可能更為直觀一點。

對於英國來說,離開歐盟之後,除非與歐盟重新進行磋商並簽訂相關的自貿協定,否則該國的貨物將無法像以前一樣,完全免除入境的費用。這意味著英國出口至歐盟的商品價格將會上漲,從而將喪失其價格優勢。就算是重新與歐盟達成貿易協定,其優惠力度十有八九也將比留在歐盟中小,因此這對該國的出口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要知道,歐盟多年來一直是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該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中,有48%的商品和39%的服務出口至歐盟。以汽車為例,2016年英國出口的汽車,有42%輸往歐盟,而在其進口的汽車中,來自歐盟的汽車佔比更是高達88%。因此,該國汽車業對未來英國與歐盟新的貿易協定的依賴將尤為明顯。根據WTO條款,

如果英國未能與歐盟達成貿易協定,那麼其汽車將被徵收10%的額外費用。

為了抵消這一負面影響,英國此前一直在努力重建與歐盟的所有貿易協定,此舉是為了確保英國不會在離開歐盟之後失去與歐盟貿易伙伴的免稅特權。外媒還指出,如果英國未能完成與歐盟新的貿易協定,那麼根據世貿組織(WTO)的規定,英國將面臨額外的貨物稅。

英國媒體指出,作為歐盟的成員國,英國能夠直接與70多個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其中大多數商品都無需支付額外費用。歐盟條約辦公室數據庫(EU Treaties Office Database)指出,在英國脫歐之後,該國需要重談的759項條約中,有295項與貿易有關,另外還有49項與海關相關。

今年2月3日,英媒指出目前該國已經與包括韓國、挪威和冰島、以色列、瑞士、智利、科索沃和約旦等在內的50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20項"連續性"協議,但是這20項貿易協定僅佔該國總貿易額的8%,因此英國與全球主要國家實現自由貿易還任重道遠。

而與英國相比,失去英國的歐盟在貿易上雖然沒有那麼多需要重談的協定,但是其對英國出口的商品同樣也需要被加收額外費用,因此其歐盟的貿易也將受到相應的影響。另外,上文也曾提到,隨著英國的離開,對於美日等國來說,歐盟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勢必將出現下降。

除了歐盟之外,美國是另一個受英國脫歐影響較大的國家。從貿易的角度來看,2018年美國對英出口額為662億美元的商品,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100億美元,漲幅高達17.7%;另外,美國還對英國出口了價值749億美元的服務,同比增長了7.6%,英國成為美國第五大出口市場。

因此,英國脫歐後貿易政策的改變,也對美國出口也將帶來巨大的影響。美媒American Express此前報道指出,在美國企業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數千家以英國作為進入歐盟市場的門戶的企業,因為在英國脫歐後,新的規定將增加這些企業通過英國出口至歐盟的過程複雜性並提高其出口成本。

儘管如此,英國脫歐之後,其對美國的依賴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這令美國可能成為英國脫歐的最大受益者之一。American Express指出,在英國宣佈脫歐之後,該國就一直在同美國進行貿易協定的磋商。2019年4月份,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指出,由於兩國間還存在不確定性和根本分歧,其自貿協定的前景喜憂參半。

同年8月份,有報道指出,

英國正在加速達成脫歐後與美國的自貿協定,8月8日,該國國際貿易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表示,與美國的談判並簽署自貿協定是其首要任務之一,而其基礎工作已經完成,並且正在爭取與美國加速達成協定。特拉斯還稱,美國是其最大的主要貿易伙伴,希望能快速推動正式磋商。如今美國也已經將經濟增長視為首要目標,因此儘快與英國達成協定也是該國最想看到的。

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成為英國脫歐之後合作的重要對象。瑞典《今日工業報》此前報道指出,英國此前曾在與中國的會談中就探索雙方商談高水平自貿協定的可能性達成共識。據悉,英國曾對中國企業發出明確信號,即該國準備在離開歐盟之後深化與中國的合作,並且中國是該國希望能達成自貿協定對象之一。中國對此表示,雙方已經就增加雙向投資和服務貿易的方式進行討論。

事實上,早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後,該國就開始將中國市場視為該國未來貿易的關鍵。英媒2016年7月25日就曾指出,該國財政大臣已經開始著手與中國商討自貿協定。隨後,中英的合作還進入了"黃金時代",雖然目前兩國的合作還存在阻礙,但是對於如今的英國來說,加深與中國合作已經成為該國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

(3)英國脫歐對金融和貨幣的影響:全球體系或被改寫

除了對經濟和貿易存在影響之外,倫敦還是出紐約之外全球另一個金融中心,英鎊也是僅次於美元、歐元和日元的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貨幣,因此脫歐也可能影響對全球金融和貨幣體系。

在金融體系上,很多國際公司已經不再將講英語的英國作為進入歐盟經濟的入口,而美國知名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等此前也已經更換了10%的客戶,美國銀行則分別向其都柏林分紅和巴黎分行分別調派100名和400名銀行家。外媒此前曾指出,

英國脫歐後,倫敦將難以維持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可能會令紐約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在貨幣體系上,在英國脫歐之後,如果該國的經濟和對外貿易不能順利恢復,那麼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也將受到威脅。經濟日報此前指出,一波三折的脫歐過程正在動搖國際社會對英鎊的信心,並危及其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與美國一樣,英國長期受益於英鎊的這一地位。報道指出,英鎊的地位每年能為一個帶來上千億的資本流入,成為英國實現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各國央行平均每年累積了相當於300億美元的額外英鎊儲備,這也彌補了該國至少四分之一的赤字。

而隨著各國央行對英鎊信心的動搖,各國持有英鎊的比重正在下滑,而這將對英國財政帶來巨大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由於美元霸權被濫用,美元的地位也開始有所動搖。因此,如果英鎊在全球儲備和結算中的地位下降,那麼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貨幣很可能意外受益,而全球貨幣體系也可能因此也將因此而改寫。

3.重攀巔峰:英國"單飛"的最終目標

既然脫歐在短期內將為英國經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會衝擊該國經濟,那麼英國為什麼還要脫離歐盟呢?事實上,促使該國脫歐的因素,除了上文提到的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牴觸、對於大額會費的不滿以及對難民問題的抗拒之外,

重新創造輝煌才是該國最重要的目標。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至今仍無法接受自身已淪為世界"二流國家"這一事實,因此,重新創造輝煌成為該國擺脫"二流國家"這一身份的唯一途徑。然而,被"歐盟成員國"這個身份束縛的英國,根本談不上重新創造輝煌。對於英國來說,實現"單飛"是該國重新創造輝煌的開始。因此,英國在正式脫離歐盟後表示:"脫歐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其用意就在於此。

另外,英國牴觸歐洲一體化並非不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與此相反,近幾百年以來,英國一直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先鋒。事實上,脫歐之後英國才能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談自由貿易,也才能同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談自由貿易,從該國還未脫歐就開始尋求與美國、中國等簽署自貿協定就可以看出,該國其實正致力於推動面向非歐盟國家的更大範圍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這也是該國重攀巔峰的重要方式。

那麼,脫離歐盟之後,孑然一身的英國,憑什麼重新創造輝煌呢?英媒近期指出,英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的機構和研究型大學,這意味著該國擁有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的實力;另外,該國還擁有歐洲最具活力的科技產業,並且該國以電影和電視為主導的創意產業也迎來蓬勃發展。

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英國是全球大學畢業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國民教育支出也超過了包括挪威和新西蘭等在內的所有富國。而該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及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將使企業從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中獲得最佳收益。因此,

雖然短期內英國的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但是如果英國能充分利用其固有的優勢,那麼英國重新創造輝煌也並非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