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鍾南山


鍾南山的名字又一次成為焦點人物,他第一次走進人們視野的時候是2003年,那是中國面臨“非典”時期。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查閱了一下資料,騰訊網給我開了一下玩笑:我只知道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有篇文章《鍾南山:言傳身教的力量》,寫他的出生年月竟然是——1963年10月。開什麼玩笑?今年58歲?再搜索,原來是1936年10月。一下子相差27年,這麼錯誤的帖子竟然從2018發出來還在網上掛著。

這讓我想起我們單位一次漲資時,把統計表報上去遲遲批覆不下來,問及原因還是一位同事的實際年齡為1965年,身份證上卻1956年,弄得這事核實糾錯了近一個月才落實下來。

鍾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我編摘這篇文章主要是讓我們進一步瞭解這位英雄院士:

一是鍾南山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護專家。

二是鍾南山在讀書期間並不是非常優秀,良好的家教並不是非得逼著他去學什麼,必須學好什麼。這是他父母給予他的財富。

三是鍾南山在“非典”時期為國家所做貢獻。

四是鍾南山做公益,為市民義診。

五是鍾南山耄耋之年果斷做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判斷和應急措施。

1936年10月20日,鍾南山出生在戰亂中的南京中央醫院,因為醫院坐落於南京鐘山的南面,他父母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取名為“南山”。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1901年出生在廈門,1930年考入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成為40位入學者中最後成功畢業的8名學生之一,之後又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中央醫院兒科主治醫師,解放後任廣州中山醫科大學一級教授,是中國著名兒科專家。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1911年出生於廈門,也是一名醫護工作者,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高級護理專業,解放後擔任過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

父親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崇高的醫德才學,母親溫婉善良的品質和樂於助人的性格,影響著年少的鐘南山。鍾南山兒時經常在醫院裡,耳聞目睹父親和別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以及做法,那時候晚上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到他家看病,孩子康復以後,家長非常高興,父親也很開心。“那個時候給我一個感受就覺得: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有很強的滿足感,這是當時的一個熱愛的原因。”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誨,為鍾南山最終選擇醫學事業埋下了伏筆。

鍾南山曾回憶父親:“他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他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講依據。”這些教育和薰陶,也形成了鍾南山處事和立身的原則,“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1955年,鍾南山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由於體育成績突出,他被選派參加首屆全運會,打破全國紀錄獲得了400米欄冠軍。比賽結束後,鍾南山拒絕了北京體委的挽留,作出了艱難而果斷的抉擇:把自己的一生投身於醫學事業。

但鍾南山的從醫之路卻走得很是艱辛。

1964-1966年,鍾南山被派往山東乳山搞“四清運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文革”開始後,因為“出身”問題,鍾南山在政治運動中備受煎熬。1971年,鍾南山在妻子李少芬幫助下,才調到廣州第四人民醫院(後改為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為一名醫生,這時,他已經快36歲了。

到醫院不久,他將一位咳出黑紅色血的病人誤診為結核病,次日發現是消化道嘔血,病人險些丟了性命。這件事刺激了鍾南山,他開始付出從未有過的努力,跟著大夫學習怎麼處理病人,為什麼要這麼處理,要做什麼檢查。晚上回家繼續研究功課。同事後來回憶:不過兩三個月,原先粗壯黑實的運動員體格,減了不止一個碼,之前緊繃在身上的白大褂,竟然顯得飄逸寬鬆;原先圓頭滿腮、雙目炯炯、笑口常開的一個小夥子,變得高顴深目、面容嚴肅,走路也在思考問題。

鍾南山的努力也獲得了回報,8個月後,其他醫生評價他:“頂得上一個主治醫生啦!”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還很落後,也沒有多少人重視,甚至沒有像樣的研究機構。針對我國慢性支氣管炎發病情況,周恩來總理號召全國醫療系統開展對慢支炎的群防群治運動。鍾南山因為“沒有專業、也沒有專長”,被指派到第四人民醫院成立的慢支炎防治小組。

在全新的工作領域,一切都是從頭開始,鍾南山將探究的觸角伸向了多種與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有關的領域,將無人問津的學科,做出了大名堂!


1974年和1975年,小組在《中華醫學》和《中華內科》雜誌發表了兩篇論文,填補了廣州地區多年來沒有論文在國家一級醫學刊物發表的空白。1978年,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作為廣東代表,鍾南山參加了盛會。他與侯恕副教授合寫的論文《中西醫結合分型診斷和治療慢性氣管炎》被評為國家科委全國科學大會成果一等獎,他也因此獲得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的機會。

在英國,他對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項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學術論文,其中有4項分別在英國醫學研究學會、麻醉學會及糖尿病學會上發表。回國前,英國愛丁堡大學極力挽留他在皇家醫院工作,被他拒絕。

1981年11月18日,鍾南山從倫敦飛回祖國,一直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非典”危急時刻

2003年,是鍾南山人生眾多轉折點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年。“非典”來襲,在疾病最先爆發的廣東,原本就在行業內享有盛名的鐘南山義無反顧走到了臺前。

在這場危機中,鍾南山不顧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主持制定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

2003年2月16日,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英東廣州重症監護醫學中心,鍾南山(右)與其他專家在醫治一位“非典”病人

一次,奔波在抗擊“非典”一線,這位當時已經67歲的老人38小時未閤眼,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當時除了家人和一名打點滴的護士,沒有人知道鍾南山病了,但他僅僅休息了三天就回到醫院,回到他最關切的病人身邊。在廣東省疫情最為嚴酷的時段,鍾南山說出了至今仍被人們記住的話:“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根據同事回憶,鍾南山那時要求把廣東最嚴重的非典病人都送到他那兒,“重症患者都是要把氣管切開的,很危險。但後來的結果是,他那裡重病號的死亡率得到了控制。”

鍾南山還主動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眾普及衛生知識,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為後來奪取應對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心一意為患者服務的初心未曾改變

在鍾南山的眾多報道中,有一個細節時常被提及:無論是查房還是出診,他每次都是一邊詢問著病人的病情,一邊用手先焐熱聽診器。

鍾南山為市民義診

直到如今,鍾南山給病人看病都是主動俯下身,把病人扶起來給病人測血糖、做觸診,然後再扶著病人躺下,為其掖好被子。無論病人是年少年長,無論病人患的是哪一種病,即使有嚴重的傳染性,鍾南山始終堅持一種態度:一心一意為病人服務。

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診室內為患者檢查

“所以現在我覺得這麼多年,做來做去,說來說去,自己還幹著老本行。誰把我看成什麼,我都不在乎,因為我始終沒有脫離醫生為病人服務這個根本。”這才是真正的鐘南山,為患者著想,已經成為他刻印在生命中的本能。

鍾南山出身醫學世家,其父鍾世藩和其子鍾惟德,都是著名的醫生。父親曾對他說:“一個人,要在世界上留下點東西,那他在世界上就不算白活了。”

1960年,24歲的鐘南山從北京醫學院,(即後來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從此,他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了一位杏林高手。1985年,鍾南山被任命為中央領導保健醫生。1996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如此的優秀,完全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20世紀70年代,他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投身慢性支氣管炎防治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他謝絕英國皇家醫院的挽留,毅然學成回國。

2003年,“非典”襲捲全國,他身先士卒,一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讓無數人動容。

“非典”之後,日常工作繁重,他始終不曾遠離一線病人,病人與醫學研究是他的生命之源,他不想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他就是鍾南山,為國家分憂,為醫學奉獻,為患者服務,“醫者仁心”,於他而言,是篆刻在生命中的自覺。

而對於榮譽,對於讚賞,對於一切,鍾南山只給出這樣一句話:“其實我不過就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2019年,他榮獲“最美奮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