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媽媽總誇你好”,孩子的話,婆婆化敵為友

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這話對嗎?我個人來看還是符合正常的邏輯關係的。我們不是聖人,不能被人打一巴掌再把另一邊臉貼過來讓人打,並且面帶微笑說:“謝謝你打我”。

我們同樣也不是真閒得慌,沒事找事,總之做人一直秉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樣的態度,基本也就相安無事。

但是,花有百樣紅,人有萬種形,自己做得足夠好未必代表別人也是如此。

好比在婆媳關係中,新媳婦總是唯唯諾諾,謹慎小心,生怕觸犯了婆婆的禁忌鬧出婆媳矛盾,惹得自己不舒心。

就算這樣,也不一定能避免該發生的事,該來的總會來的,你越軟弱越被人當成好欺負,而你的出路無非有兩條:要麼轉身離開,要麼忍辱負重。

刮話又說回來,不是所有的媳婦都能瀟灑地揮一揮衣袖,孩子的牽絆,夫妻的感情,現實的生活,每一樣都在牽動著女人的心,離婚?談何容易。

“奶奶,媽媽總誇你好”,孩子的話,婆婆化敵為友

生活就是這麼的猝不及防,何歡從來沒想過婆婆會一改常態,由以前的敵對關係變成了現在的友好相處。

何歡嫁給丈夫七年了,都說七年之癢是夫妻感情的危險期,何歡並不這樣想。當初嫁給丈夫時自己毫無亮點,丈夫又那麼優秀,如果想找比自己好的女人實在太容易了,可他偏偏選擇了自己。

何歡也問過丈夫為什麼選擇的是自己,丈夫笑著告訴她:“漂亮的女人多的是,優秀的女人也不少,這些都不重要。我想找的媳婦要有責任心、大度、能忍讓,只有這樣的女人將來無論貧富才不會放棄。”

何歡聽後笑而不語,因為她其它方面很普通,唯獨這幾點做得很好。

夫妻感情一直不錯,結婚第二年就有了女兒,三口之家其樂融融。

有人說,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更多的是兩個家庭的事,何歡深有體會,雖然夫妻很恩愛,可自己和婆婆卻處不來經常劍拔弩張。

婆婆從何歡嫁過來的第一天就沒給過好眼色,她看不上何歡,總覺得兒子娶了她太窩囊,辜負了自己的養育之恩。加上何歡不像其他人一樣會討好婆婆,“你不給我臉,我還懶得見你”,長久一往,婆媳關係越來越差,堪比仇敵。

何歡跟婆婆關係不好,可她從不在女兒面前表現,也不會當著女兒說婆婆壞話。不為別的,她不想因為自己讓女兒對婆婆產生偏見,甚至大多時候都在說婆婆的好,還從小教育女兒要孝敬奶奶。

女兒出生後就分了院,婆婆經常來何歡家轉悠,其實何歡知道,她不是來看自己,是想看她孫女。因為婆媳關係不好,孩子都是何歡看的,婆婆總以為孫女肯定被何歡灌輸了自己不好的印象,都是看兩眼就走,說不上兩句話,這樣來婆婆更恨何歡了。

有次何歡孃家出了點事,領著孩子回去不方便,思前想後她決定把女兒送給婆婆照看兩天,雖然她們兩個是敵對關係,可孩子是她親孫女,總不會把對自己的怨恨施加到孩子身上,這點何歡還是放心的。

沒想到兩天後回來了,婆婆竟然主動給自己打起了招呼,看著正在看孩子的婆婆,何歡一時以為聽錯了。直到後來婆媳關係緩和後,何歡才知道原因。

原來何歡回孃家的兩天裡,婆婆有了單獨照看孫女的機會,高興的同時還多了心眼,問孩子:“你媽媽平時怎麼教你的?是不是經常說奶奶壞話啊?”

讓她想不到的是孩子乾淨的眼看著她:“奶奶,沒有啊,媽媽總是說你好,說你太忙了,都沒空來看我,你以後一定要常來看我啊,我喜歡和奶奶玩。”

婆婆聽後溼潤了眼,從此刻打心坎裡佩服兒媳婦。

以德報怨是一種品質,更是為人處世所需要的境界。婆媳矛盾大多都是溝通不善引起的誤會,“各揣心腹事,盡在不言中”,誰都不肯低頭,往往陰差陽錯的會錯了意,使矛盾日益加巨。

女人的倔強和小心眼是出了名的,但凡兩個女人唱起了戲,互相看不順眼,很難通過自己解決糾紛,用第三者來充當和事佬,也不失是一種好方法。

就像何歡所為,孩子便是她和婆婆之間的和事佬,畢竟說到底都是一家人,沒有深仇大恨,何必放不下心中的斤斤計較呢?

愛他,就要愛他的家人,哪怕再不情願,這不是低聲下氣的卑微,而是女人需要婚姻的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