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兩門手藝,一個能讓破瓷重圓,一個流失日本

點擊上方 藍字 ▲ 關注 守藝派


​你將打開不一樣的藝術世界


在這個快餐為王的時代裡,
鮮有人願意費力修繕一個毀壞的物什。
可是老物不單有獨特的味道,還包含很多特殊的感情和記憶。
手藝·修復 ▼
( 觀藝術百態,看芸芸眾象)



中國歷史上有兩門手藝:

鋦瓷和金繕,

這兩門都是極高超的修補技巧,

深刻闡述了殘缺也是種美。



老話說:沒有金鋼鑽不攬瓷器活,

這出處便是鋦瓷這門手藝,

它的工具之一就是金鋼鑽。

歷史上有記錄的鋦藝,

最早出現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

繁華鬧市街邊便有人一位鋦匠。


鋦瓷工藝簡單來講,

就是利用各種工具,

修補破碎的瓷器,

像補衣服一樣。




把碎片和本體對齊,

用線繩固定住,

接著拿杆鑽,

用弦繞在鑽桿上反覆旋轉,

直到鑽出對稱的小槽。



接著把銅絲敲成鋦釘,

兩頭的折角長度,

要與瓷器胎體厚度相對應。



再用鐵錘將鋦釘從瓷器的外部,

敲入之前鑽好的小孔中,

最後外面抹上油灰。


其實這門手藝並不只用於修復,

作為瓷器帝國的中國,

各種大型瓷器享譽世界。

但在前期,大型物件很難一次成型,

工匠們便想出將大器燒製成幾部分,

之後用鋦釘連起來的方法。



明代還只能將釘鋦在外壁,

康熙後鋦釘開始出現在內壁,

從外面根本無法看出。

在清朝後期鋦瓷更是出現一門絕活。



鋦補絕活起源於八旗子弟。

八旗貴胄多貪圖享受,

喜愛摸索攀比古玩。

偶然失手把珍藏的紫砂壺碰裂,

必然找來鋦匠修補。




這些大戶人家只在乎好看與否,

全然不在意花費多少。

於是鋦匠為了多得幾個賞錢,

原料無所不用其極,

金、銀、銅、鐵統統拿來做鋦釘。



技藝高超的會順著裂縫發揮,

鋦出一枝梅花,或一簇桃花。

給單調的茶壺平添幾份生機,

瞬時這類壺身價倍增。

掀起鋦活秀的風氣。



從這時開始,

鋦瓷手藝分為兩類活:

一是常活,也叫粗活,

給百姓日常用品鋦瓷修復。

所用的工具都大而糙、清一色的鐵釘。



二是行活,也叫秀活。

注重藝術加工,

專為達官貴族們享樂而服務的細活,

工具小巧精緻,

鋦釘美妙絕倫,種類繁多。



民國時期鋦補手藝發展到高峰。

有錢人會特意在新買來的,

紫砂壺中裝滿黃豆,

用水泡黃豆等它吸水膨脹,

把壺壁自然撐開有了裂縫,

再找匠人用銀釘鋦成花紋,

有的還要把壺口、壺柄都加上裝飾。


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窮人家的鍋碗瓢盆也懶得修,

不願再找鋦匠。

同時隨著達官貴族的沒落,

與之緊密相連的鋦補自然也日薄西山。

如今只有為文物修復的地方,

還有為數不多會這門手藝的人。


與鋦瓷手藝緊密相連的,

是另一門失傳的手藝:金繕。

原本也是中國傳統的修復手藝,

後來傳到日本被髮揚並流傳。



金繕本多用於陶器、紫砂的修復,

屬於漆器的一種。

中國後期瓷器蓬勃發展,

所以鋦瓷興而金繕沒落,

這門手藝後來也逐漸失傳。



一定程度上和文化也有關係,中國更鐘愛於圓滿、和諧、統一,所以鋦瓷會發展到讓人看不出來的“暗鋦”。而日本崇尚殘缺美,覺得要用更美的東西去填補殘缺,不必掩蓋。



如今中國的金繕技術,

大多都是從日本那裡學的。

中國的China是瓷器的意思,

而日本的Japan則有漆器的含義,

由此可見一斑。


鋦瓷靠的是釘,

金繕用的是漆。

無論是粘合碎片,

亦或是上金漆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修復時要先用天然大漆粘合,

之後表面再敷以金粉或金箔裝飾。


有位老人曾說:

以前窮,東西壞了都是修修補補,

一輩子就過去了;

現在富了,你們都懶得修,

連感情也是一不滿意就換新的。

所謂人生,不單單是未來,

還有你的過去,

只有把曾經的坑坑窪窪修補好,

才能抬頭挺胸的向前走。





〖守藝派〗

觀藝術百態 看芸芸眾象

傳承|藝術|視覺|匠心|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