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臺灣富士康的老闆郭臺銘,有次去工廠視察。有位工程師言辭尖銳地問他:

憑什麼加班的是我,而當首富的是你?郭臺銘回答:因為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而你只是投了幾份簡歷,大不了就拍屁股走人,隨時從頭再來。郭臺銘的言外之意就是“高風險高回報嘛。”聽起來挺有道理,牌桌上有句話說的好: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創業就是放手一搏嘛。


螞蟻金服 Pre-IPO 融資已經於近期敲定


你要是也這麼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創業其實可以是件風險很低的事。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過:別人都說我是一個善於冒險的人,其實我從創業到現在,一次險都沒有冒過。


我最開始做塑膠花生意,我考察了很久工廠、技術、供應鏈,我心裡有把握以後才會幹。後來我轉行幹房地產,也是這樣。


圖中的進程的家裡買


這個觀點就很新奇了,啥,創業居然不冒風險,那該怎麼整呢?樊登老師在《低風險創業》裡說:很多創業者說創業風險高,是因為他們不學習,不懂創業的邏輯。我做樊登讀書會,就沒有冒風險。

你覺得創業風險高嗎?


很多人一定給出肯定的答案。


根據《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後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後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


即便在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100個創業的大學生,只有5個創業成功,95個都失敗了。


Workplace with notebook on wood table


創業的風險好像真的非常高。


為什麼風險這麼高,還有這麼多人想創業呢?


許多人覺得因為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高風險就有高收益。


一旦創業成功,財富就會收穫幾何級數的增長。


但值得思考的是,創業風險高,以及高風險高收益的觀念可能並不完全正確。


如果你堅信這些觀點,可能會害了你


香港首富李嘉誠,從塑料花開始創業,然後進軍房地產,又大舉收購英國的基礎設施。


很多人覺得李嘉誠非常善於冒險。


但有人不同意,那就是李嘉誠自己。


恰恰相反,李嘉誠認為自己一輩子創業沒有冒過一點風險。


李嘉誠一開始做塑料花,因為他在別人的工廠裡幹過,熟悉每個環節。


塑料花怎麼生產的,怎麼賣掉的,能賺多少錢,他都清清楚楚。


然後他自己創業做塑料花,他請的生產和銷售都比他過去工作的工廠裡要好。


原來的工廠都能賺錢,如今產品更好了,銷售更好了,怎麼可能不賺錢呢?


Silhouette People On Landscape Against Clear Sky


李嘉誠後來進軍房地產,經常有媒體用誇張的標題說李嘉誠豪賭某某區域的地產。


但李嘉誠根本就沒有賭,也沒有冒險。


李嘉誠早幾年就開始研究那些標的了。


他心裡很清楚這些樓值多少錢。


他只是等一個最好的價格而已,產業配置也是一樣,根本沒什麼風險。


這有點像股神巴菲特,巴菲特經常投入幾十上百億美元,購買一家公司。


其實巴菲特也沒冒什麼大風險,他早就知道這些公司值多少錢,只是等一個好價格而已。


外人覺得李嘉誠很會冒險,其實李嘉誠是最保守穩健的創業者。


李嘉誠年輕時,與未婚妻子莊月明在海灘漫步,用游泳來比喻自己穩健的個性:


“我的泳術很普通,划船亦很普通。如果我要達到對岸,我要肯定我的能力不是僅可劃到對岸,而是要肯定回來時還大有餘力。正如我要游泳到浮臺,我不會想游到浮臺上休息,而是預計我到浮臺立即再游回來也有餘力。”


這種思路運用到創業中,就基本沒有什麼風險,很大程度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創業的風險不一定很高,這和創業者自身的性格能力有關。


對有些創業者來說,創業就是一場豪賭。


對另一些創業者來說,創業真的沒什麼風險。


正如《孫子兵法》所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這和創業無關,和認知有關。


大數據的概念


其實創業從來都不是冒險,從來不是在一點計劃都沒有的情況下,去豪賭這個是會不會成。


你對這個項目的認知能力、掌控能力、反脆弱能力等等都要具備才行。


就好比你是賣衣服的,在逛街時你會跟導購講價,買到物美價廉的,但是你去買電子產品總會買到貴的,因為不是內行啊,你對這件東西到底值多少錢沒數,被賣家錨定效應哄住,人家說兩萬,你還價一萬九,賣家說行吧,就買走了。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能力越強,掌握的資源越多的時候,他承擔風險的能力變得就越高,創業,永遠不要到市場上找機會來獲得做事情的空間,而是通過解決社會痛點尋找自己的定位,從而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