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半篇文章”?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給出答案

益西達瓦答記者問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7日訊(記者 陳淋 李丹 文驥 攝影報道)當前全省各地正在如火如荼推進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工作,改革基本到位後,圍繞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又將如何做好“後半篇文章”?

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於2019年12月6日在成都舉行。全會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的決定》。對構建新時代四川城鄉基層治理新格局,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2月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解讀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新聞發佈會。會上,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益西達瓦介紹,省委審定的全會《決定》裡有五大部分、29條,其中涉及到民政主責業務的有6條,參與配合的有22條,“這個佔比多達96%,應該說任務異常艱鉅,使命無上光榮。”

益西達瓦進一步談到,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不僅僅是數量減少,更重要的是“後半篇文章”事關改革成敗,省裡擬出臺做好“後半篇文章”的指導性意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推動機構的高效運行。要優化鄉鎮機構設置,鄉鎮職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理順縣直部門與鄉鎮之間的關係,推動縣級審批管理權限向鄉鎮進一步下放,逐步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服務)”“一支隊伍管執法”。“正在研究《四川省街道辦事處工作條例》,目前全國只有北京出臺了。現在四川也在做這方面的準備。”

二是健全服務惠民機制。聚焦群眾普遍關心的公共服務問題,健全綜合性便民服務平臺並向村組延伸,實現“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調優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佈局,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機制,繪製全省農村養老機構定點佈局“一張圖”。原來鄉鄉有敬老院,現在調整以後,推動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進綠色殯葬,“殯、葬、祭”為一體的三個環節都發力,實現墓園變公園、公園變景區,“這項工作已經在做。力爭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逝有所安上取得積極成效。”

三是促進農村長遠發展。完成鄉村調整之後,推動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結合編制“十四五”規劃,統籌鄉鎮包括村基層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實現多規合一,科學編制項目,加快補齊短板,真正把改革紅利轉化為發展實效。構建穩定的鄉鎮財政投入機制,健全主要與區域面積、人口規模、地理條件、經濟狀況、公共服務需求等因素掛鉤的鄉鎮財政轉移支付機制。

四是穩妥推進村級建制調整。目前我省村級建制數量居全國第二位,村莊呈現出密集化、幹部老齡化、產業低端化、運行低效化等突出問題,導致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不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基層治理水平不高。

益西達瓦在解讀中特別強調了四個“調”:“當前,我們正籌備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工作,切實把村(社區)佈局調好、隊伍調活、實力調強、服務調優。”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