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沉浸式媒體藝術展,讓你進入孤絕夢境,和最真實的心靈對話


當下,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展覽,是大眾非常喜聞樂見的一種展覽形式,老少皆宜,你可以很藝術也可以很小白,只需盡情參與和感受就好。2019年11月中旬,在北京798幻藝術中心,就有這麼一場獨特的沉浸式展覽,由新媒體藝術家黃鶯、何在峰和Y&Z跨媒體團隊打造,名叫“十三場夢境”。觀眾可以在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多重“夢境空間”中,走近內心、反思存在、體驗深層的精神經驗。圖為展覽入口售票處,展覽一直延續到明年1月。


進入第一場夢境,低矮的屋頂就是一塊巨大的屏幕,人在裡面有些壓抑。屋頂抽象的影像,似乎有呼吸般的節奏變化,彷彿用視覺映射出人們此時的心理感受,讓你模糊了現實與幻想,進入幻境般的夢境空間獲得和平常不一樣的內心體驗。
黃鶯是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近年來活躍於當代藝術界。她生於湖南,現居北京,先後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她作品涉及新媒體,包括影像、裝置、繪畫、雕塑等多種當代藝術媒介,用她自己獨特的視聽覺語言和編碼,揭示了當代社會人與環境的全新關係,主觀編織出一種“ 虛擬的現實鏡像 ”。

何在峰是中國最早的數字藝術創作人之一,碩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是北京今秒動像的創辦人、執行總裁兼藝術總監,曾任多屆數字圖像中國節大賽專家評委,曾主持多家電視媒體品牌形象包裝的策劃與設計製作。他認為數字藝術雖是一門技術性極強的藝術形式,但保留最初創作的衝動和鮮活才是關鍵。
繪畫大致分為抽象和具象兩種,人類最初繪畫的概念大都是模仿真實的場景描摹現實,在20世紀寫實的攝影術普及之後,繪畫開始向表現自我的方向傾斜,模仿自然的繪畫被邊緣化。有趣的是攝影問世後,它和繪畫演變的路如出一轍,也就是先從記錄現實開始演變成具有主觀表現性的攝影。事實上,攝影和繪畫都屬平面視覺藝術,都符合藝術史方法論的發展規律。
當攝影和繪畫在某一時刻相逢交叉時,就會出現新的藝術,當這種新的藝術是以數碼技術為主導的話,那就變成了數碼繪畫。抽象的數碼繪畫,強調錶現直覺和幻想,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

而藝術家黃鶯,似乎現實世界的態度是懷疑的,即認為現實世界是不可信的,她的作品明確的表示她的追求點不在現實世界,而在遠離現實的另外一種更真實的世界。
黃鶯的夢境,常採用的象徵、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讓人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交互,來認識和把握這個超現實的真實世界。
作為女性藝術家,大都敏感內審,善於捕捉自身和內心的豐富感受。黃鶯也不例外,她營造了一個封閉的世界,通過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象重構畫面,超越表象,對以自己的情感作為內循環的世界進行了感傷或熱烈的詩意表達。
沉浸在藝術家們營造的夢境裡,進入孤僻的絕境,和心靈的深處的最真實之處對話,模糊了物質的現實和心靈的真實。更多原創圖集,請關注凡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