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響”啦——湘潭縣石鼓鎮扶貧紀事

湖南日報記者 蔣睿 通訊員 翁靈娜 李耀湘

“石鼓不響”,簡單4個字,描述了湘潭縣石鼓鎮經濟發展的薄弱基礎,也道出了該鎮黨委書記周海洋幾年來的心病。

“要讓貧困戶實現長效脫貧,脫貧不返貧,石鼓鎮究竟應該怎麼辦?”周海洋一直在思考著。他明白,這是全鎮1477戶(399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生存之問,也是石鼓鎮衝出陰霾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之問。

問計山水資源,生態旅遊助脫貧

石鼓鎮如何發展?秀美山水中隱藏了答案。

6月下旬,雨後初晴的昌山霧氣繚繞。記者在山路上遇到了趕集回家的石鼓鎮銅梁村田家組村民歐陽穩定。因為山路泥濘陡峭,他不得不加大馬力轟著摩托車上坡。

“山路崎嶇難行,怎麼不搬到山下去?”記者問。

“山上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環境好。” 歐陽穩定說,以前,家裡的日子過得挺緊張,3個兒子要讀書,又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是鎮裡的扶貧對象。

隨著石鼓鎮近年推進旅遊興鎮,遊客日漸增多,山上村民家的雞鴨牛羊和土特產隨之走俏。歐陽穩定家中種了幾畝田,養了雞鴨,還有幾頭牛和十幾只羊,山腳下開了個油榨坊,粗略估算,一年經濟收入現在可達7萬元。

受益於山水的還有石鼓鎮頂峰度假村的吳菊應。2006年,吳菊應夫婦倆在該鎮頂峰山上開起了全鎮第一個農家樂,用山裡的土雞、臘肉、無公害蔬菜接待四方遊客。問及年收入多少時,吳菊應驕傲地說:“30萬元還是有咯。”

近年來,石鼓鎮依託秀美山水,發展鄉村旅遊,已連續舉辦了4屆“無限風光在頂峰-石鼓·頂峰之旅”活動,讓石鼓鎮名聲大噪。去年,該鎮旅遊綜合收入近1500萬元,其中,石鼓鎮本土的農副產品銷售額達380萬元左右。

問計傳統優勢,依託產業帶就業

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石鼓鎮面向傳統文化、傳統產業求解“脫貧之法”,著力打造油紙(布)傘產業鏈,以產業帶脫貧。

石鼓鎮歇馬村趙金蘭家,是鎮上較大規模的精準扶貧旅遊傘製作基地,專門製作油紙(布)傘的骨架部分。目前,已經帶動了周邊100多名婦女就業,為20多戶貧困戶解決了生活問題。趙金蘭給記者算了筆賬:“廠裡採用的是訂單加工,工人加工多少就拿多少錢,人均日工資30至100元不等。”

隔壁的安樂村,也是石鼓鎮油紙(布)傘製作較為集中的村。全村有8家專門生產成品或半成品油紙(布)傘的企業,其中宇昌傘業是規模最大的一家。企業負責人周漢宇是石鼓油紙傘製作工藝第五代傳承人。他告訴記者,去年10月,村裡促成了86戶貧困戶以每戶2000元的標準入股,按照10%的標準計算受益。分紅的錢雖不多,但把脫貧攻堅與傳統產業發展捆綁在一起,將貧困戶嵌入產業鏈中,也不失為一條脫貧致富之道。

目前,該鎮共有油紙(布)傘生產企業近20家、配件廠40多家,家庭作坊則數量更多,共吸納從業人員2000餘人,其中貧困勞動人口760餘人,年產成品傘500萬把左右,佔據了全國工藝傘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年創產值近2000萬元。

問計時代潮流,扶貧扶智強“造血”

“歡迎來到蜂農村哥的直播間!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自釀的野生蜂蜜枇杷膏……”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石鼓鎮歇馬村村民朱春良用直播的方式,把自家的蜂蜜及山裡的土特產推送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自去年受村裡扶助養蜂以來,朱春良家裡的蜜蜂已經從5箱發展到了23箱。今年6月,他家產的30公斤蜂蜜,一經網上推送,很快就銷售一空。朱春良說,今年僅養蜂一項就可以增收兩萬多元。

看樣學樣,村民們感受到了電商平臺的巨大作用,紛紛將家中的土特產搬上了互聯網。臘肉、紅薯粉、土雞蛋、黑山羊、茶油……利用互聯網,農家的乾貨、山裡的特產以及精美的油紙傘開始走出石鼓,走向全國各地。

除了利用互聯網,石鼓鎮還有更為現代化的扶貧手段——光伏發電。該鎮利用自身海拔高、光照足的自然條件,分別在安樂村、將軍村、銅梁村3個原省定貧困村興建了光伏發電站,安裝了光伏發電板,將光能轉化為電能,進而賣給國家電網。這一項目每年能為各村增收4萬元。

“兩天前,就有一筆1.8萬元電費到了村裡的賬上。”銅梁村村主任楊燎原說,村裡光伏發電項目已經產生了效益,村民們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感慨地說,“時代真的是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