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北京名勝地標,看它前世今生,天壇、鐘鼓樓、崇文門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1906年畫冊《北京名勝》山本讃七郎。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2017年攝。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 1906年畫冊《北京名勝》山本讃七郎。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圖為歲月侵蝕的地面。 2017年攝像。
鼓樓,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古代城市的報時臺。 1906年畫冊《北京名勝》山本讃七郎。
鼓樓,今天作為老北京城的象徵。
鐘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於至元九年,後來毀於戰火。明永樂十八年與鼓樓一起重建。 1906年畫冊《北京名勝》山本讃七郎。
鐘樓及鐘樓文化廣場上的遊客。
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它位於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 1906年畫冊《北京名勝》山本讃七郎。
今天的十七孔橋重現光彩。
頤和園萬壽山。
頤和園萬壽山。
雍和宮原址為明太監官房。康熙三十三年始建,初為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後,將其中的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行宮,後行宮為火所焚,遂於雍正三年年將上院改為行宮,稱“雍和宮”。

正陽門。
前門。
今正陽門與前門。
前門大街。
2008年7月31日,前門大街夜景。大北照相館。鐺鐺車。
北京城角樓。
今明長城遺址角樓。 攝於2019年。
崇文門。
崇文門外。
今崇文門附近。 明長城遺址角樓,攝於2019年。
五塔寺。
五塔寺。
大鐘寺。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於海淀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本為皇家佛教寺廟。乾隆帝將位於萬壽寺的永樂大鐘移到覺生寺,故覺生寺又被俗稱為“大鐘寺”。
今大鐘寺。 北京人很熟悉的十三號線大鐘寺站。
大鐘寺內的永樂大鐘。
大鐘寺內的永樂大鐘。
東單牌樓。
今東單,寬闊的長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