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貓”“鼠”對抗,反潛艦VS核潛艇誰更強?盲戰核潛艇佔先機

在軍事領域,絕大多數武器裝備都是有與之相剋的對手,如飛機與防空導彈、坦克與武裝直升機等,在海軍裝備方面,反潛驅逐艦與潛艇就是是相互制約的頂頭對手。在作戰中,潛艇在“暗處”、反潛驅逐艦在“明處”,一般情況下相同技術水平的反潛驅逐艦與潛艇在相互不知道對方位置的情況下對抗,由於隱蔽性方面的優勢,潛艇會佔據主動權,但是一旦位置保留,那麼反潛驅逐艦就會佔據主動位置,具體那一方會取得最後的勝利,還要看戰場環境與雙方操作人員的素質。

在大海水層的掩護下,潛艇往往能夠佔據戰鬥的先機,威懾力極大


反潛艦與潛艇相互制約的對手

在二戰期間,反潛任務主要是由各種型號的驅逐艦完成,由於反潛難度大、而潛艇的行動也難以預測,驅逐艦的需求規模十分龐大。隨著技術的發展,反潛裝備更加多種多樣,技術性能早已今非昔比,而反潛艦也更加多元化。目前各海軍強國中已很少有專用的反潛驅逐艦,取而代之的是兼顧防空、反艦、反潛等多重任務的通用型驅逐艦。以當今最具代表性的美國“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為例,其不僅裝備了防空能力極強的“宙斯盾”系統和MK41垂髮系統,在反潛方面也十分強悍,裝備了SQQ-89反潛作戰系統、SQS-53C艦首聲吶、SQR-19線列陣聲吶、SQQ-28直升機數據鏈以及SH-60反潛直升機,MK41垂髮系統還可以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可以搜索、打擊100公里範圍內的水下目標。

水面艦艇投放深水炸彈攻擊潛艇

,美國“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具有防空、反潛、反艦等多種功能

自核動力技術於1954年首次應用與核潛艇以來,潛艇戰鬥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藉助核動力的支持,核潛艇可以長時間才水下高速航行而不需要上浮,隱蔽性和機動能力量級提升,可以說有了核動力,潛艇才真正具有了完整的水下作戰屬性。核潛艇是潛艇中的佼佼者,可以不需浮出海面在水下長時間的高速航行,而且核潛艇由於一般體型較大,攜帶的探測設備和武器數量也比常規潛艇強大的多。如美國的最新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水下排水量約8000噸,最大航速可達34節左右,不僅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還能夠發射一AGM-84“魚叉”反艦導彈以及“戰斧”巡航導彈,擁有較強的反艦能力。現代海軍裝備都在朝著功能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潛艇也是如此,而且相對於水面艦艇,潛艇功能多元化的優勢更加明顯。

全球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儀式

美國海軍最新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俄羅斯“亞森級”核潛艇發射巡航導彈,也是目前火力配置最強悍的攻擊型核潛艇

既然水面反潛艦與核潛艇的性能都十分強大,那麼到底誰更具優勢呢?既然要對比,那就拿最具代表性的裝備來說。如果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遭遇、在遠洋海域進行一對一的對抗,前期“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可能會率先發現“阿利伯克”,並首先發動攻擊,但是但是若使用“魚叉”導彈的話,在“阿利伯克”強大的防空能力下很難取得效果,如果使用MK48魚雷,則必須靠近到50公里以內,自身也有較大風險。如果“弗吉尼亞級”在第一波攻擊中未能取勝,那麼將會遭受來自“阿利伯克”反潛導彈和反潛直升機的聯合打擊,而“弗吉尼亞”基本上也很難有反擊的機會。

“海狼級”核潛艇發射魚雷效果圖

如果核潛艇先發攻擊而不中,那麼就會陷入被動境地很難脫身

高科技背景下的海上對抗,對於不論是攻擊一方還是防守一方都提出了高要求,其中,尤其是以反潛作戰的難度最為苛刻。反潛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來說都是一件難事,即便是強如美國海軍,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應對核潛艇甚至常規潛艇的伏擊。反潛艦與潛艇之間的對抗,裝備技術水平和艦員、艇員的戰鬥素養至關重要,如果是最先進的驅逐艦與最先進的核潛艇“單挑”,個人認為具有一定先發優勢的核潛艇取勝的機會更大一些,潛艇的意義不單純是攻擊,更是一種有形的威懾,這也是為何一些中小型國家的海軍,寧願降低水面艦艇的發展要求也要保證一定的潛艇規模的原因。

反潛作戰是現代海上對抗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