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偉大的“小丑”扮演者?我可能還是要選希斯萊傑

“小丑”當然是2019年現象級的電影佳作,不可錯過。

了不起的是,即便在高預期之下,它也沒讓人感到失望。

作為一個漫畫改編,“小丑”已經完全脫離了超級英雄電影的範疇,比諾蘭構建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與扎克施耐德的“守望者”都要走得更遠。

整部電影無論美術、攝影、音樂、表演還是主題,都是奔著經典而去。以寫喜劇“宿醉”橫空出世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展現出了遠超預期的格局和深度,而傑克菲尼克斯真正地重鑄了“小丑”亞瑟的靈魂,他們共同製造了這個具有史詩氣質的複雜人物,也開創了整個漫畫改編電影嚴肅創作的新境界。

但實事求是地說,“小丑”只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式藝術電影,他並沒有為了開創“歷史”而放棄示好主流市場,也沒有創造預期以外的深刻和獨特。它擺出了藝術的姿態,但這姿態無疑是刻意的,其骨子裡,依然是一部十足的商業電影。

它集娛樂性與作者性於一體,在市場和藝術的兩端小心翼翼地維持平衡。電影取得了空前成功,它是一部“不一樣”的電影,但仍然稱不上“偉大”。

主要的短板,還是出在劇本和人物上。

這是個不乏悲憫、映照現實、洞悉人性,卻依然顯得過於單薄和套路的故事。

只不過菲尼克斯的神演技,精益求精的製作,以及不走尋常路的反類型,都讓觀眾某種程度上忽略了這個問題。

仔細梳理“小丑”的劇情,會發現這是個典型的落魄者最後走向崩壞的故事,即便它如同宗教電影一樣,在濃重的儀式感中植入了諸多隱喻和暗示,也沒有讓這部電影真正擺脫敘事的乏力。

從某種程度上講,亞瑟這個人物也是扁平的。他的經歷裡有太多預設,本身在循著某種慣性進行詮釋演繹。有深度,但這種深度從一開始便可預見。主角如此,其他角色更是空洞,好和壞都沒有根基,完全只是為了陪襯小丑而存在。

電影不吝筆墨地描繪亞瑟的痛苦,一點點把他內心珍視的東西一一摧毀,最終成功讓他成為一個暴力、嗜血、瘋狂的人。“小丑”的龐大主題凌駕於劇情之上,所有故事都帶著充足的目的性,功能意味過強,難免也顯得刻意。

這個極端人物也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縮影,沉默的被欺凌和剝削的底層,在絕望中發出刺耳的怪笑,他們帶上面具,化身烏合之眾,用暴力打碎他們認為不公的秩序。

這是對於“犯罪”的一種本質性還原,讓“犯罪”超脫於法律範疇,而與“犯罪”行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聯繫起來。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犯罪是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係的鬥爭”。小丑本身就是社會墮落扭曲的具體化體現,他所代表的絕不僅僅只是個體在現實中的不幸遭遇,而是概括了一種可以大而化之適用於整個社會階級矛盾和對立的寓言。

更確切地說,最後街頭的混亂已不止於犯罪和暴亂這麼簡單,他們真正在做的事情,其實是——革命。

非常不幸而於“小丑”而言又無比幸運的是,它恰好誕生於全球經濟衰退、國際局勢動盪,社會不安定性日益增強,各種社會暴力層出不窮的時候。觀眾們很容易就能代入到某個現實場景之中,與那些戴面具的人發生現實意義的關聯。

這樣的主題似乎比任何精彩的故事都來得更有力量,但無形中也讓導演放棄了在敘事上突破的野心。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把那些發生在亞瑟身上的不幸逐一引爆並放大,把一個保守折磨的靈魂扒光,丟在觀眾面前,讓觀眾看著這個靈魂怎樣一點點腐敗、變異。

剩下的,就是菲尼克斯的高光大秀。所有戲劇性與感染力全都維繫在這個畸形、脆弱、敏感而又偏執的人物身上。

我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傑昆菲尼克斯與希斯萊傑誰是最偉大的“小丑”表演者,都會是一個讓影迷爭論不休的話題。當然這樣的比較有點強人所難,他們塑造的只是共用同一角色的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物。

於我而言,菲尼克斯的表演已經非常了不起,但我依然覺得希斯萊傑的“小丑”難度更高。

整部“小丑”電影都是菲尼克斯的舞臺,它為演員提供了一條可以建立人物的清晰路徑。這個叫亞瑟,後來變成“小丑”的男人,有著悲慘的童年,有著令人心酸的遭遇與數不清的被貶損被侮辱的時刻,以及更多的絕望。各種細節不斷豐富著他的性格和經歷,也不斷為菲尼克斯的表演借力加持。

希斯萊傑的“小丑”憑空而來,他一出場就在犯罪。沒有過去,沒有生活,沒有情感,沒有任何社會連接。他是抽象的、混沌的、不可捉摸的純粹“惡”的化身。但這個化身並不是空洞的,他有著非常鮮活的特性與活力,充滿了主動性。源源不絕的黑暗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動能,抽象但懷抱靈魂。

你很容易覺得菲尼克斯演得真好,各種極端的情緒都精準到位,肢體與表情像是被精確調教過的機器,情緒也很動人;希斯萊傑沒有那麼多細微地可供捕捉的細節,他的表演是沉浸式的,渾然一體的。

菲尼克斯是位演技出色的偉大演員,而有的時候,我會覺得,希斯萊傑就是“小丑”本身。

恰恰是電影的高潮,“小丑”上脫口秀並完成徹底轉變的那場戲,成為了整部電影最令人失望的部分。亞瑟絕望而又激烈的控訴雖然點明主題,但顯得格外冗長累贅,且非常不“小丑”。

坦白講,作為哥譚市最厲害的犯罪頭目、犯罪大師,整部電影中,小丑並沒能展現出應有的高智商與領袖氣質。他只是不遺餘力地賣慘,突出他精神瀕臨崩潰的狀態。

但小丑不只是個單純的“瘋子”,他更是一個領袖,一個高智商且充滿魅力的壞人。但電影裡的小丑並不具備這樣的氣質,他甚至從未想要引導過什麼,最後所引起的社會動盪完全是無意識的順勢而為。而他被追隨者如膜拜神一樣架起,但早已失去意識,沒有了自我,如同開始的亞瑟一樣。

這樣的處理與整部電影極端化誇張化的戲劇感並不符合,電影也沒有想要摧毀或是更深入解剖掉“小丑”這個人物。亞瑟終於成為了小丑,也以可預見的方式完成了黑暗王冠的加冕,但關於小丑的故事,事實上進行到這裡,也很難再展開說出更多內容了。

《小丑》的特殊,正在於他幾乎榨乾了這個經典漫畫角色幾乎所有的故事。再往後,人物只能扁平地往一個方向去轉變,去成為蝙蝠俠的影子——惡的極致。這也是為什麼蝙蝠俠可以常拍常有,而好的“小丑”,在如煙火璀璨綻放後,終歸只能歸於乏善可陳的寂寥,當一個壞人,還要當一個複雜的、感性的、極端的壞人,往往比當一個好人,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