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談戀愛那會兒,用的竟然都是河南話


梁祝傳說,是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首,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實,梁祝故事起源之早,遠超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我們要說的是關於梁祝故事的發源地。梁祝故事起源,自古以來,就形成了汝南、寧波、宜興、會稽、舒城、清水等不同地域,除了處於中原地區的汝南外,其他均在江南地區。今天,我們說說梁祝之鄉——河南汝南。


在本世紀初,梁祝發源地之爭達到頂峰,經專家考察後,由中國文聯與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河南汝南為“中國樑祝之鄉”,浙江寧波為“中國樑祝文化之鄉”。其中寓意為,認可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事實。在河南汝南,到底有什麼梁祝遺存呢?與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我們一一來解析。
在汝南縣城南30公里,有一鄉鎮名為“梁祝鎮”,其曾名為“馬鄉”。這裡留存了大量的梁祝遺址。在梁祝鎮北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梁祝墓遺址,這裡集中了梁山伯墓遺址、祝英臺墓遺址、白衣閣遺址、淚井、一步三孔橋及古官道遺址等。除此之外,在與之18裡處的和孝鎮,有紅羅山書院遺址,中途有草橋、梁祝老師鄒佟夫婦墓遺址等,與故事契合度十分驚人,我們分別來看。

這條古官道遺址,是舊京漢故道。自古以來,是南北交通主幹道,梁祝墓就分在官道東西兩側。在多地傳說的梁祝故事中,祝英臺以跳進自然裂開的梁山伯墓中,化蝶雙飛而結尾。各地有傳說梁祝墓地方,也都是以合葬為主,多稱為“義婦冢”。據考證,梁祝故事最早源於兩晉時期,在這一時期,沒有正式成親的梁祝雙方,無法合葬應該是更合情理的。
位於官道西側的梁山伯墓遺址。梁祝墓遺址所在地,名為北馬莊,相傳為馬文才的家鄉。根據當地傳說,梁山伯在得知祝英臺即將嫁於他人的消息後,鬱郁而死,死之前,要求將自己葬在祝英臺出嫁的必經之路上,好看一眼祝英臺。
距梁山伯墓不遠,有一處為淚井亭,亭下一口井,為淚井。據當地梁祝故事中,此為梁山伯從祝英臺家中出來後,暴雨中在此痛哭,哭到痛處,在此地哭塌了大地,形成一口“淚井”。
官道東側,與梁山伯墓相望之處,為祝英臺墓遺址。相傳,祝英臺在出嫁路上,於此轉角處,看到梁山伯墓,心有慼慼的祝英臺在此祭拜後氣絕化白色蝴蝶,梁山伯墓中化出金色蝴蝶相伴而飛。
在梁祝墓遺址前不遠,就是著名的“一步三孔橋”。京漢古官道把梁、祝墓無情分隔,所謂"鬼不能走旱路,只能走水路,儘管梁祝近在咫尺,也只能隔路相望而不能相聚。人們為方便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會,在路的兩旁分別挖了一條200多米長的水溝,又建了一座橋把兩條水溝連在一起,同時在梁山伯墓旁的水溝之上和祝英臺墓前的小路上也各建了一座小橋。這樣,在一步之內,三座小橋擠在一起,是謂一步三孔橋。

在梁祝墓北不遠處,即“白衣閣”,此為梁祝化蝶後,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化為白色蝴蝶的祝英臺而建。在當地傳說中,白衣閣內奉白衣菩薩,建有娃娃山,有求子之能。在梁祝鎮,至今流傳著祝馬不通婚的習俗,據說就是因為前世結了仇。而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祝英臺為梁山伯而死的日子,所以有七月十五送燈的習俗,為梁祝相會照亮塵世間的路。
在距離梁祝墓遺址,十八里外的汝南縣和孝鎮,有紅羅山書院遺址。這是梁祝讀書相伴之地,這裡地勢四面環水,於中間高臺上修一書院,後用作過寺院,解放後用作小學,後山有千年銀杏等遺址。在梁祝鎮與紅羅山書院之間,地處平原地區的汝南,罕見的地勢有了起伏,有很多的崗和窪,至今很多村仍名為“崗”和“窪”,與梁祝故事中契合度很高。
在紅羅山書院南一里地,有梁祝老師鄒佟夫婦墓遺址。梁祝傳說裡,正是鄒佟之妻的保護,三年的學習中,祝英臺女兒身的身份才沒有暴露,也正是在鄒氏的提醒之下,梁山伯才認清祝英臺是女兒身的事實。這是全國唯一的一處梁祝老師墓遺址。

距離紅羅山書院北大約2公里之處,有曹橋遺址。曹橋地處汝南至正陽的官路西側約2公里,全村人都姓曹村南頭有一小河,終年流水,村人們集資修了一座小橋,方便過往行人,取名叫曹橋。梁山伯與祝英臺到紅羅山讀書,正巧在曹橋相遇,二人一見傾心,便撮土為香,結拜為兄弟。這就是有名的“曹橋結拜”。
著名學者錢南揚、顧頡剛、馮沅君先後指出,梁祝故事應該發生在相對集中的地理環境中。在南方傳說中,多是以到杭州求學為主,更有梁山伯出任地方官員的情節,均不符合常理。馮沅君等學者在考察中認為,梁祝故事應該發生於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並由中原地帶因人口的南遷向南輻射,並逐步加工完善而成的。對於梁山伯和祝英臺,或許我們可以猜測,他們是用河南話談的戀愛,你覺得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