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評價京劇名家,有的還真貼切

程長庚——神一樣的存在。

譚鑫培——能把非主流變成主流,不服的試試,人家連吸鴉片都是“奉旨抽菸”。

劉鴻聲——唱功絕對的一流,不然怎麼能把譚鑫培擠兌得在家裡不出門最後改《沙陀國》為《珠簾寨》來對付跛腳的他呢?

王鴻壽——敢在水牌子上跟老譚較勁的,不是凡人。

楊小樓——唱戲不在調上還能受人歡迎,就衝這個也得是國劇宗師~

餘叔巖——化腐朽為神奇的高手。令後人欣慰的是他灌唱片比老譚講究。

汪笑儂——創作型選手,不過放到今天必須被封殺……

李洪春——都記得他是“活關公”,其實這還是一位腹笥極其淵博的黃金二路。

孟小冬——能讓同行當的兩位巨頭給她把場,除了牛還是牛!

言菊朋——有人聞之陷溺有人聞之掩耳,悲劇的是後者貌似多於前者。

高慶奎——再好的嗓子也不見得經得起他這麼用。

譚小培——一等的經紀人二等的藝人三等的父親。

譚富英——雖非重劍無鋒,卻是大巧不工。

馬連良——舞臺美學家,可惜後人只學到了他的大舌頭。

周信芳——做戲狠,有時難免斧鑿痕跡。

唐韻笙——不世出的奇才。

奚嘯伯——以票友出身開宗立派,註定不少講究章法,也註定難以廣泛流傳。

楊寶森——他的出現拯救了一群沒嗓子的,可誰來拯救他的“楊派”?

俞振飛——雖然嗓音稍欠,但那股書卷氣是獨一份。

葉盛蘭——翎子生無雙,若翎子用多了不免落於皮相。

李少春——典型的憂鬱王子,一出《野豬林》居然把林沖這個“小張飛”變成了個英俊小生。

李萬春——雖然會得多,卻還是猴戲看著最順溜。

高盛麟——若不提紅生戲,他是完美的。

厲慧良——創新是好,但創得太新也不免難以讓人接受,何況因為“沒見過”而創新……

李玉聲——倚天匿於匣中,寶珠藏於土內。自奚中路拜師後,有熠熠生輝的趨勢。

王金璐——日落夕陽紅勝火。

譚元壽——武生強於老生,雖然老生也很好。不過保留美好印象起見,七十多歲以後就該收山了。

譚孝曾——扮相好,也只能說一句扮相好了。

譚正巖——有長進,至少不是當初那個小“象牙飯桶”了。

高寶賢——低調得只好在音配像裡找他的身影。

葉少蘭——看他唱戲替他累得慌,都快成點頭娃娃了。

楊乃彭——如果忽略扮相,看他的戲很享受。

張克——很多東西失去了才知道珍貴,比如張克的嗓子。

張建國——唱功還在,嗓音已顯頹勢。

王佩瑜——當年說不做冬皇第二,是自信。現在若是再說這句話,是有自知之明。

杜鎮傑——當下的大牌老生裡唯一一個沒什麼退步的。

奚中路——長靠戲優於短打,勾臉戲優於長靠。所有的戲基本都遵從好看不能聽原則。

宋小川——火丁做教授之後,明顯有點無所適從了。反串倒是一流。

李宏圖——若是改唱旦角,或許更合適。

於魁智——好好修煉能成為歌頌型京歌的大師,至於京劇嘛,呵呵。

李軍——以前希望他唱得有味道,現在希望他臺上能不忘詞。

關棟天——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王瑤卿——從徒弟們的成就上看,他比通天教主強得太多。

梅蘭芳——看看梅郎的經歷,會知道培養一個筆桿子團體有相當大的作用。

程硯秋——畫虎畫皮難畫骨,想學御霜亦然。

尚小云——天賦太好的人,註定傳人不甚了了。

荀慧生——傳說中的嬌憨被傳承做了狐媚。

張君秋——只可惜沒什麼表情。

關肅霜——扎靠打出手,這一招就足以睥睨群芳。何況還不止這一招。

趙燕俠——不用字幕讓人聽清唱詞,是功夫。

孫毓敏——安心課徒授業為妙,也免得被說成“老妖精”。

梅葆玖——雖欲守成,亦有力所不逮處。

李世濟——何雲偉拿她砸掛,雖然刻薄,其實一點不冤。

張火丁——仙女降臨塵世從來就是個美麗的錯誤,她的出現讓很多同行相形見絀。

李勝素——總傍著於老闆,委屈你了。

趙秀君——“嘴姐”還能有幾年奔頭呢?

劉桂娟——一流的主持人。

李鳴巖——名副其實是位“老”旦了。

蘭文雲——用她的經歷第N次告訴我們“槍打出頭鳥”這一至理。

趙葆秀——適合於各種國太。

袁慧琴——臉熟是一寶。

金秀山——絕對經典的《刺王僚》,沒誰唱得過他。

金少山——據說傳藝保守。但即使不保守也沒誰能真學得好他。

郝壽臣——號稱“活孟德”,其實“活魯智深”更合適。

侯喜瑞——還好嗓音不佳,不然真是不給人留飯了。

裘盛戎——十淨九裘,絕非幸致。不過對於花臉這一行,難說是福是禍。

袁世海——若不是性格狂妄了點,還能有更高的成就。

袁國林——看不到侯先生,能看看他也無憾了。

方榮翔——讓裘派更趨嫵媚,多少失了該有的粗獷。

景榮慶——生薑之性,老而彌辣。

李榮威——留下個《六號門》,亦足欣慰。

尚長榮——大花臉也難免犯小家子氣。

康萬生——若得侯喜瑞給他說說身上,安知這不是第二個“十全大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