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變形計》毀掉的孩子

2006年一檔互換節目開播。

隨即成為老師家長心中的“教育必看”節目,接著它還得到了中宣部、公安部的提名錶揚。

省廣電局還為節目頒發了一號宣傳嘉獎令,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開始。

因為它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何洗心革面”的盛景——

《變形計》

當年不少人被感動的兩眼含淚,十幾年過後,再提起它卻是一臉的不悅。

裝出來的綜藝,表演痕跡太重,劇本套路千篇一律……

讓人最不能接受的是,曾經變形過的孩子,似乎都又變回來了。

曾經感動中國的節目,就像一場虛偽的鬧劇。



去那裡的孩子,都不會改

2015年,《GQ》做了一篇專題報道,採訪了參加過節目的城市孩子施寧傑,廖洪毅

施寧傑說:我覺得去《變形計》的少年都不會改,而且不只我一個人這麼想。

他和好幾個參加過節目的孩子都保持著聯繫,另個變形少年廖洪毅也認同的點點頭。

在節目中層痛哭流涕地發誓再也不去夜店的他,回家的第一晚就跑到夜店買醉。

農村生活太特麼苦了。

信奉“活到老整到老”韓安冉,在變形結束時與繼父熱淚擁抱,取出下巴假體,發誓再也不整容。

但沒多久,她再次就在整容的道路上狂奔,臉每過一段就會更新一次。

因節目獲得的名氣,也讓她成為網紅,坐擁300萬粉絲。


當同齡人面臨升學壓力時,她已經經歷了幾段風風火火的戀情,和男友姐妹撕逼撕的腥風血雨。

兩次墮胎,19歲當媽,20歲懷二胎,接著和相愛相殺的男友步入婚姻。

婚禮請了半個網紅圈的紅人,伴娘團直接逼出我的臉盲症。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整容打針同醫生。

生娃開直播,婚禮怎能不刷一波禮物?

於是乎,正常婚禮就辦成了銷貨直播。

新人交杯酒推銷紅酒,給長輩敬茶推銷茶葉……

婚禮儼然成了某商品發佈會。


平時靠著網紅銷貨帶貨,撐起光鮮體面的生活。

出道路數相同的還有網紅李耐閱,這個小姑娘就更作了。

和多名男子拍下私密照,失戀後自殘割腕。

曾經變形成功的乖乖女,直到吸毒被抓才算消停。


只用十幾天就讓一個人徹底悔過,想想也覺得不可思議。

不求多神奇,但它卻意外暴露本性:越來越像一個造星機器。


每個城市主人公,至少獲100萬粉絲

變形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這都不是厭惡它的理由。

可播一集,火一個城市娃是什麼操作?

要說火的最早的,應該可以上追到易虎臣。

變形過後的他也真的變回了善良友好的少年,一時間收穫眾多粉絲。

開網店當老闆,在節目結束後,還曾回到雲南給當地兒童捐贈生活用品。

做力所能及的公益,默默回饋著社會,易虎臣可以說是節目變形最成功的孩子。

憑藉著良好形象,他再次收穫了大批粉絲。

易虎臣的意外走紅,讓《變形計》名聲大噪,之後也湧出了一大批流量級人物。


據悉,每個城市主人公,都至少獲得100萬粉絲。

但率先試水的易虎臣沒有走明星路線,開網店做公司,但也因沒有經驗而屢遭失敗。

為創業找粉絲借錢,欠下30萬債務,人間蒸發。

最後21歲的他,被法院定成“老賴”。

之後的城市主人公就長了心眼,想賺錢不能單幹。

下了節目就簽約經紀公司,《變形計》儼然成了造星平臺。

網紅主播韓安冉,網紅兼演員楊馥宇,歌手兼演員何權謀,簽約藝人李錦鑑……


轉型比較成功的應該是李宏毅楊桐

李宏毅那集幾乎坐實了節目造星的嫌疑。

他本身是韓國練習生,因吃不了苦回國,參加了《變形計》,順利出道。

翻開他的微博,人氣絲毫不亞於當紅小生。

雖然作品有點那啥。

拍電影,出單曲,開網店,代言產品,他們忙得不亦樂乎。

名利雙收,他們借《變形計》辦到了。

本來的勵志情感節目,淪落成娛樂造星節目,按說不是誰可以把控的。

但深究下去,這節目的根本身就不太正。

恐嚇威脅,造星機的潛規則

曾不止一個主人公控訴過《變形計》的導演為了節目效果,有威脅,恐嚇,故意激怒他們的行為。

第八季高澤文曾經在遭受王境澤無端毆打後對著鏡頭說:“我要是還手,不就讓你們得逞了。”

李宏毅爆料說:節目組讓籤合同,讓我們在農村使勁鬧,不鬧就罰錢,打壞東西不用賠。


施寧傑曾向《GQ》控訴過節目組對他的道德綁架與限制人身自由的事實。

在“需要變好”的時候,他被要求給農村家長洗頭,不洗的話就會被一群人圍住,並威脅他“這輩子回不去了,等死吧。”


拒不就範的施寧傑,節目組不給他飯吃,也不讓打電話,又餓又絕望他終於爆發,砸了很多東西。


關於“壞孩子”的叛逆素材,節目組常這樣蒐集。

更諷刺的是,為了犒勞施寧傑,節目組的一個工作人員,回到長沙後還請他嫖了個娼。

這些父母觀眾們都看不到,他們能看見的只是孩子們痛哭流涕的懺悔。

綜上所述,《變形計》真像一場有計劃,有目的,有劇本的活動。

最讓廠長不能忍的是,這場計劃牽涉到了一群無辜的孩子:農村主人公。


富人的造星機,窮人的索命繩

首先,《變形計》的潛規則不僅運用於城市孩子,也同樣運用於農村孩子,比如王紅林。

因在節目中受傷,節目組安排一個男生幫她洗腳,天真的她沒有拒絕節目組的“好意”。

但在節目播出時,字幕首先帶節奏,說她“嬌氣”。


不知詳情的網友們隨後跟風,網絡暴力讓小姑娘不堪重負,一度想要轉學搬家。

直到大伯不得已站出來證實這一切是節目組安排。


節目組安排,家長做戲,孩子們卻被假情感動。

富人孩子得名得利,窮人孩子們呢?

有的因病去世,有的去廠裡打工,有的變得叛逆挑食,嫌棄家裡太破,想要回到富爸爸身邊,最終被拒絕只得傷心落淚。

和易虎臣交換的吳宗宏,親生父親生病時,他打電話給城裡的爸爸,沒想到卻被拉黑。

互換的日子讓他們做了一場夢,這場夢也讓他們無比失落。

我可以忍受黑暗,但請別讓我見過光明。

也許會有人反駁我,《變形計》有很多好的地方啊。

是的,不否認。

比如,相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的高佔喜,考上了湖南師範大學國防生。

羅先旺在節目播出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順利考取貴州師範大學,現在在家鄉的縣城當地理老師。

吳宗宏長大去了廣州。

粱訓輟學在益陽一家工廠做事。

想起《變形計》的初衷:

體驗不同人生,收穫教益的目的。

但從結果來看,它是城市孩子的成名計,對農村孩子來說卻是犧牲尊嚴隱私,來換來關注。

《變形計》就像一場鬧劇,取悅著家長,犧牲著孩子。

而且十幾年都沒有落幕。

孩子眼中的奧斯維辛,父母眼中的救命稻草。

這樣的事件,在現實中也不少。

如今仍然有很多家長沉迷於此,是這場鬧劇最大的悲哀。

他們把希望給了貧困大山,覺得苦難會教會孩子懂事,但他們卻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像送走包袱一樣的送走他們,等待他們感恩,悔過,道歉。

父母從來不問孩子需要什麼,只把成人最喜歡的錢當做愛的方式。


或許,真該參與變形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