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留壩的那條最美山村公路,道路的盡頭是一棵四千年的古老銀杏


在陝西漢中的留壩,有兩條絕美的賞秋自駕線路,用官方的說法,這兩條線路承包了留壩最撩人的秦嶺秋色,前天介紹了西環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另一條東環線吧!


東環線的起點就是這個明清時期修建的張良廟了,都知道張良是漢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謀臣之一,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就曾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劉邦即位不久,先後殺了韓信等有功之臣,從,聰明的張良急流勇退,來到紫柏山隱身修行。
東漢末年,張良的第10代孫張魯做了“漢中王”,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蓋世而討封,不以位極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一座“漢張留侯祠”,但經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最早的留候祠已無從考察了。現在這座張良廟是明清時期建的,這個地方名叫廟臺子,佔地一萬四千多平方米,而且就在距離留壩縣城僅17公里的公路邊上,交通非常方便。

張良廟的最高處就是這個“授書樓”了,這裡也是紫柏山的中峰,授書樓取自黃石公向張良授書之意,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作為留壩的一處古剎,白牆青瓦、老樹參天的張良廟,廟宇間有不少金黃的銀杏,充滿了濃濃的秋意。
在張良廟裡轉了一圈,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充滿那些古意石刻和匾額對聯,就是後院的這些“拐竹”了,看看吧,這些竹子從根部至上一米多高的數節竹幹,長得彎彎曲曲、拐來拐去的,而在其彎曲後的上方則又是筆直挺拔,毫無異樣。更奇妙的是,如果將此地的拐竹移植到別處,就會和普通竹子一樣,不再彎曲扭拐,拐竹就只有張良廟獨有,這現象連植物學家都解釋不了。

離開張良廟,穿過柴關嶺,再經過秦嶺雲生不知處,就是留壩的那條最美山村公路了,這條路叫做高江路,位於留壩縣玉皇廟鎮,一共有35公里長,這裡公路兩旁的行道樹遮天蔽日,而且車輛比較少,環境特別幽靜,陝西的名人陳忠實先生還專門給這條路提了“中國最美山村”幾個字,不過那天我們去時卻感覺景色一般,也許是我們沒找到最美的地方吧。
這條路和西環線最大的不同就是這裡的路比較平坦,隨時都可以靠邊停車,在經過一個小村子時,就看到一群人在一戶人家的小院前拍照。
我們也停下車來到他們家裡看看,只見這家人的房子的外面掛滿了收獲的老玉米,一位大哥正站在玉米下面開心的吃飯。
向大哥說明來意後,他很熱情地帶著我們來到他家的小院子裡,院裡也到處都掛滿了玉米,小院的角落裡的一位老爺爺也正在吃飯。
老爺爺看見我們拍照,非常開心 ,放下飯碗和我們聊了起來,老人姓朱,今年79歲了,能吃能睡,能下地幹活,身體非常硬朗。
這院子裡住的是一大家子,這位老哥已經吃完飯了,趕緊抱著小孫子出門遛遛彎,小院不大,但充滿了濃郁的農村的生活氣息。
主人們很熱情地歡迎著我們,但他家的大黃和二黑卻有點認生,對陌生人不怎麼友好。
離開小院一路往前,路邊的秋意還是挺明顯的,隨便找個地方停車都能拍到這樣的美景,但和西環線充滿層次的盤山路相比,這裡顯得太單薄了些。
這條東環線的終點就是這棵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古老銀杏樹了,四千多年啊,算起來應該和大禹建立夏朝的時間差不多了,當年栽樹的人早已作古,大樹不能說話,卻閱盡了人間的風雨陽光。我們去的早了些,樹葉還沒完全黃,古樹不僅外形獨特,圍著它走一圈你就更能感受到它的氣場,再過幾天這古樹就是一片金黃色了,那時候會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