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2年的河北省定州市


1931-1932年,定州街景。定州,春秋戰國時期為古中山國領地。秦朝統一後,定州歸恆山郡管轄。北魏黃始二年,定州及轄地仍稱中山。中山歸北魏後,置為安州。北魏天興三年,拓跋珪改安州為定州,這是定州二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城門與街道。隋大業三年,改定州為博陵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定州。武德六年,設定州大都督總管府,駐紮定州。北宋正和三年,改定州為中山府。
1931-1932年的河北定州,頂部長滿荒草的城牆。明洪武二年,改中山府為定州,州治在安喜縣。1370年,改安喜為定州,此後定州二字用到清朝滅亡。民國二年,改定州為定縣。1986年,定縣升為定州市,屬保定下轄的縣級市。
定州的一座城門,上面寫著“古中山國”四個字。中國歷史上的中山國,其主要領土就在定州其及周邊。定州歷史上曾兩次成為都城,第一次是公元前414年,中山國遷都於顧,顧即今天的定州城。第二次是十六國時期的慕容垂建立的後燕,也以中山為都。
1931-1932年的定州料敵塔。料敵塔是現存我國最高的古塔。始建於北宋鹹平四年,當時宋真宗為了奉安寺僧能從天竺取回佛經、舍利而下詔建寺築塔。北宋至和二年,此塔建成,歷時55年。當時定州為宋遼對峙前線,宋王朝為防禦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故名料敵塔,又名瞭敵塔。

1931-1932年,晏陽初先生和家人在定州。晏陽初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1920年代中期至1930年代,在河北定縣進行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建設運動,取得不俗的成績。
平民教育運動上課的情景。晏陽初先生等人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實踐和鄉村建設運動為定縣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財產,且影響深遠。據1980年代統計,定縣是河北省唯一無文盲縣。另外,1920年代晏陽初引入的良種棉花、蘋果、白楊等作物和良種雞等仍然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
1931-1932年,河北定縣,抽菸的老者。
1931-1932年,定州,抗日演講集會上的人群。
1931-1932年的定州縣城,賣雞毛撣子的人。
1931-1932年,定州,“刪述六經”的牌坊。